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以服務換取服務 台灣時間互助App估3年後推出

  • 時間:2019-05-14 11:4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以服務換取服務 台灣時間互助App估3年後推出
科技部長陳良基(右)化身為高中生,在模擬的「台灣時間互助App」上,替一位老人家服務。(圖:陳林幸虹 攝)

所謂的「時間銀行」,就是一個與人交換服務的平台,透過幫助別人,將時間紀錄下來,以換取未來別人給予服務。台灣從1995年開始推動「時間銀行」制度,歷經20多年發展,卻面臨大量「儲存」而少量「提領」的單向式服務現象,且和既有志工制度難以明確區隔。科技部結合資訊科技、文史、社會以及社區發展研究學者,展開為期3年的實作計畫,結合AI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科技,將推出「台灣時間互助App」,讓民眾未來在時間的交換,能成為一個理想社區服務。

科技部14日宣布啟動「新互助時代-時間銀行社區實踐」計畫。科技部長陳良基化身為高中生,在模擬的「台灣時間互助App」上,替一位想要有人幫他閱讀短篇小說的老人家服務。『(原音)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透過這次為老人家朗誦張愛玲的語錄,化身為高中生的陳良基,可以獲得1.5個小時的服務時間,至於老人家則是相對扣除了原本已儲存在自己帳號的1.5個小時服務時間。這樣的「儲存」和「提領」的時間銀行App,科技部支持的研究團隊也預計於3年後推出。陳良基說:『(原音)時間銀行可以是社區服務的機制,當時提案這個計畫,跟我那時小時候在鄉下,我們都是互相幫人家去收割,幫人家種田,那種感覺真的很像以前的社區,那種是很自然形成,我幫你,你幫我,但現在的社區和科技的蕃籬,沒有辦法做這個事情,這個機制如果能夠串起來,會讓台灣的社區又恢復以往的溫暖,又可以適合現代科技。』

研究團隊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張聖琳指出,目前台灣民間一些相關組織所使用的「時間銀行」儲存方式,就是一個網址呈現,但如果網址沒了,民眾所儲存的「時間」也就會跟著消失。因此,研究團隊才會結合AI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科技,加以開發應用,希望「儲存」的時間能夠永久紀錄,並在不同社區建立交換網絡,未來不只用於年長者,甚至是媽媽們彼此交換看顧孩子等,讓台灣迎向「新互助時代」。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