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致力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台灣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政策小組今天(12日)提出實證研究指出,新課綱僅要求小學畢業生學到300個英文詞彙是不足的,至少要提高到450個字,才能達到國小階段應有的閱讀能力。台師大團隊建議政府,我國應增加國中小英語科的授課時數、調整各年段單字學習量,同時善用科技媒體,縮短學習落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立語言與文化政策小組,關注台灣語言及文化的演變,12日以台灣英語學習為主題發表建言。台師大校長吳正己表示,台灣若想要在2030年達成雙語國家的目標,將來在國民教育階段的英語文學習內容,就應有更大的變革。
政策小組運用校內心測中心所研發的英語能力診斷及認證系統(DCEC),對台北市及新北市的1,903名國小畢業生進行英文詞彙及閱讀測驗,結果發現,有7成5的學生可達到12年國教課綱所要求的300字詞彙量,甚至有5成7的人詞彙量超過400字,但透過相關分析顯示,國小畢業生要學到450字才行。
台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宋曜廷:『(原音)學生要到450個字以上的詞彙量,才能夠理解他被期待的小六閱讀理解的文本,也就是說,以這個為例,我們的詞彙門檻在閱讀這件事情來說,至少要到450個單字。』
台師大英語學系教授陳浩然則提到,台灣與中國及韓國一樣,英語課大多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起,但在國中小英語授課時數及詞彙量規定,遠不及這些國家,並在高中階段一口氣要求學到4,500字,所以建議我國必須增加英語課時數,同時調整各年段詞彙量;另外,也可仿效韓國研發的英語口說練習系統,善用人工智慧等科技及教育媒體,讓台灣學子的英語能力不再呈現M型化發展。
台師大表示,希望政府將來能在教育部設立「語言教育司」,讓語言教育受到更多的關注,台師大後續也會對各種本土語言進行相關研究發表,以提供證據為本的決策依據。
台灣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政策小組以台灣英語學習為主題,發表政策建言。(陳國維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