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灣、丹麥共製「人民之王」 後川普時代犀利民主預言

  • 時間:2020-11-23 13:1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台灣、丹麥共製「人民之王」  後川普時代犀利民主預言
由丹麥與台灣合製,取材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劇作家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同名劇本的舞台劇「人民之王」,12月11日至13日將於台北水源劇場演出,反思民主制度的限制與缺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

後川普時代,劇場該如何回應當前民主問題?由丹麥與台灣合製,取材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劇作家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同名劇本的舞台劇「人民之王」,12月11日至13日將於台北水源劇場演出,內容轉換成更多台灣元素,叩合台灣當前現況,尤其伴隨社群媒體時代每個人各有發聲系統,反思民主制度的限制與缺失,劇末則在眾聲喧嘩中嘎然而止,似乎也傳達了某種悲觀的民主預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籍劇作家葉利尼克2016年針對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開展了新劇本「人民之王」(Am Königsweg)的寫作計畫。對葉利尼克而言,川普的勝選,不僅是對美國民主投下一顆自殺炸彈,更可預見的是,西方民主制度的衰亡,如何迎來災難、深淵、死亡和恐怖。

「人民之王」發表後,在德語劇壇造成熱烈迴響,短時間內各大劇院爭相搬演。去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與丹麥屋舍劇院(Husets Teater)共同製作,導演Baboo與丹麥導演莉芙・海爾姆(Liv Helm)合力執導丹麥版本,今年則將搬回台灣,由本地演員與設計群通力合作,這也是葉利尼克的劇本首度在台灣上演。

Baboo表示,葉利尼克認為,歐巴馬上台後非常菁英主義的氛圍,加遽了與中下底層之間的落差,這才導致底層與勞工聲音因為選舉制度被放大,讓川普上台,這究竟民主之美還是民主之惡,非常值得深究。

Baboo指出,歐洲版本運用如伊底帕斯等西方經典、聖經故事,很容易與川普現象連結,但移師台灣演出,他轉換了更多台灣元素,幾乎這幾年台灣所發生的議題都被搬到舞台上,他刻意將葉利尼克筆下知識份子所說的話塞到底層階級或勞工的嘴巴裡,中間有呼應,也有尷尬落差,Baboo藉由凸顯這種巨大的反差感,諷刺我們往往都用主流或菁英思維去思考邊緣、底層人物的想法,其實根本都不了解他們真正在想什麼。

不過開場則仍沿用葉利尼克的文本意象,營造一個領導人瞎了、先知瞎了,人民全都瞎了的國度。Baboo説,舞台上會有很多角色符號標籤,如韓國瑜、韓粉、黃國昌、18%軍公教人員,代表不同的同溫層聲音,加上社群媒體推波助瀾,注定是一場眾聲喧嘩的集體獨白,一個找不到合諧音準的民主大合唱。

一個歐洲劇作家寫美國現象,但放到台灣或全世界任何地方卻意外都適用,Baboo認為這也說明了全球化民主制度共同面臨的困境。Baboo: 『(原音)他(葉利尼克)覺得國王瞎了,就是川普瞎了,這些我們一天到晚在抱怨、在抗議、在罵川普惡人也瞎了,所有人都瞎了,所以説現在是一個瞎子領導瞎子。為什麼都瞎了?因為社群媒體的關係,因為每個人都好像我可說話,所以我就可以說上兩句,可是沒有人真正在聽任何人的話,大家都是發聲的系統,可是沒有人真正在聽任何人,他覺得每個人都是先知,在這個時代,可是每個人也有自己盲點。』

Baboo指出,整齣劇沒有故事情節,主要是由國王和先知兩個角色串連,就像現在人愛滑臉書一樣,隨時處在不同的世界,感知轉換相當快;舞台上還放了六個喇叭,同時現場聲音相呼籲,但劇末,代表知識份子的盲人先知,面對眾聲喧嘩的社會選擇用沈默對抗,全劇嘎然而止,一方面內省、回望,試圖給這個瘋狂的世界帶回一絲理性,但某方面似乎也預言找不到民主未來的無奈感。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