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斷交7年後,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日前宣布將恢復建交。在兩國復交過程中,中國的斡旋角色引發聯想,懷疑中國在彰顯於區域外交上的成功外,背後是否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意圖?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這兩個中東主要競爭對手3月10日宣佈將恢復建交。過程中,中國為兩國在北京主持了4天的祕密談判,被視為是促成兩國和解的一項重大外交勝利。儘管中國聲稱「在中東地區沒有任何私利」,中國的努力斡旋仍引發聯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閉幕會上曾表示,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建設」,提倡他所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透露出中國要取代美國擔任全球和平締造者的野心。
提升國際影響力
中國在2月發布了一份「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提出積極推動對話,和平解決熱點問題,並聲稱已準備好「與所有國家進行雙邊及多邊的安全合作」。沙伊恢復建交,似乎是中國「全球安全倡議」的開端。
在沙伊兩國這次的復交會談中,習近平顯然扮演了直接角色,包括2月在北京接見伊朗總統,去年12月並訪問沙烏地首都利雅德,與波斯灣阿拉伯(Gulf Arab)國家領袖會面。
印尼伊斯蘭大學(Universitas Islam Indonesia)資深講師祖菲卡(Muhammad Zulfikar Rakhmat)說,「我認為這是個跡象顯示,中國愈加有信心在中東地區扮演更具自信的角色。」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中國問題分析家蕭嫣然認為,沙伊協議「提升了北京把自己塑造成和平締造者的能力,這將有助於抵抗來自西方的指責。西方先前指責中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王聯表示 ,「這展現了中國試圖在外交上與美國競爭,並不只是在鄰近地區」。王聯認為,沙伊兩國談判的成功顯示兩國「對中國的信任」。
中國追求經濟利益
美聯社分析,中國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正將自己捲入遠方的國際衝突中。中國目前是中東能源出口的最大買主,而美國因為轉向能源獨立,正在減少能源進口。
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專長於中國政治的教授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指出,中國官員長期主張,北京應該在中東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與此同時,美國這幾年與沙烏地關係的摩擦製造了「一塊北京很樂意進入的真空」。
中國已對該區域的基礎建設投入大筆資金,不時派出海軍船隻,加入在索馬利亞沿岸的打擊海盜任務,儘管美國海軍自1980年代起,一直擔任中東海域主要的安全保障者。
在許多中東國家的眼裡,中國是一個中立國,和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都擁有良好的關係。沙烏地是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而伊朗外貿中有30%依賴中國,中國也已承諾25年內將向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因核子計畫遭西方制裁導致出口市場有限的伊朗,正以非常大的折扣向中國出售石油。
擴大與美國外交競爭
一般認為,習近平在取得第三個國家主席5年任期後,對西方顯然已更具對抗性。中國外交部長秦剛3月7日在他首場中外記者會上警告美國,採取與中國敵對路線「必然陷入衝突對抗」。
不過,中國專家金德芳指出,這類措詞強硬的「戰狼」姿態,主要是針對被視為對手的已開發國家,中國對其它國家一直維持「不錯的外交關係」,包括中國一直願意與北韓、尼加拉瓜等專制政權建立緊密關係。
以色列海法大學(University of Haifa)亞洲學系教授席克爾(Yitzhak Shichor)表示,中國決定在伊朗與沙烏地之間斡旋,其實是高度刻意之舉,不僅因為這兩國是地區穩定的關鍵,也因為這是打擊華盛頓的機會。
目前還不明確這項最新發展對華盛頓帶來的意義是什麼,儘管美國自伊拉克撤軍以及能源愈加自主以來,在中東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白宮則駁斥沙伊協議代表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會取代美國的說法。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說,「我對我們正在中東倒退的說法堅決反對,差的還很遠。」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東專家艾特曼(Jon Alterman)認為,沙烏地在華府未參與情況下與伊朗達成協議的這個事實,說明沙國正「尋求分散他們在安全上的賭注,而不是完全依賴美國」。
不過,艾特曼認為美國對沙國的態度也有所矛盾,他認為美國「一來希望沙烏地能為自己的安全負起更多的責任,但又不希望沙烏地太過自主而削弱了美國的安全戰略。」
中國下一目標:俄烏和談
沙伊復交能否為長期敵對的這兩國關係帶來持續性改善還言之過早。不過,除了斡旋沙伊復交外,北京顯然計劃更多的外交攻勢。針對俄羅斯對烏克蘭入侵戰爭,中國已聲稱有意促成俄烏雙方談判,但能否成功為烏克蘭帶來實質和平,仍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