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美中緊張加速供應鏈多元化 台灣對中依存度降至22年來低點

  • 時間:2024-05-09 10:35
  • 新聞引據:、日經亞洲評論
  • 撰稿編輯:陳文蔚
美中緊張加速供應鏈多元化 台灣對中依存度降至22年來低點
美中局勢緊張與美中科技戰下,全球供應鏈移轉加速,促使台灣對中出口降至22年來低點。圖為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空拍圖 (台灣港務公司提供)

《日經亞洲》報導,在中國經濟疲軟、美中緊張局勢下,全球供應鏈加速多元化,今年前4個月,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降至30.7%,已經接近2002年同期低點30.5%水位,其中尤其是以半導體和其他電子元件下降最為明顯。

報導指出,台灣財政部8日公布今年1-4月數據顯示,對中國(含香港)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3.7%,出口金額降至453億美元。

多年來,甚至到2022年時,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佔整體出口額一直徘徊在40%左右,但一直持續呈現下降趨勢至今,其中又以半導體和其他電子元件出口下降最明顯。

中國缺口由美國與東南亞市場補上

台灣財政部統計司司長蔡美娜表示,除了中國內部需求恢復緩慢外,數位產品和其他商品供應鏈已經移轉到中國境外,這使得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減少。同時,台灣對中國出口的下滑,則被對美國和東南亞出口的強勁成長所彌補。根據資料顯示,對美國出口成長64%、對東協出口成長25%,這使得台灣對美出口比重來到23.5%,對東協則為19.5%。

報導指出,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在台灣出口所佔比重大幅上升,此後10年也是中國經濟加速成長的時期。

2000年代,隨著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工廠」,台灣零組件和其他產品對中出口不斷成長,甚至2010年,台灣還和中國簽署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

報導指出,自2010年代末,中美緊張局勢惡化以來,台灣企業在美國客戶的敦促下一直在實現生產地點多元化。部分集中在中國的產能轉移至台灣、美國、東南亞的泰國、越南等地,其中又以伺服器產品最明顯,且產能正回流台灣。

日專家讚台成功遏制對中出口下降負面因素

此外,報導提及,美國對晶片出口禁令更有推波助瀾效果,加上台灣政府也鼓勵供應鏈重組,即將卸任的蔡英文政府支持工廠回歸台灣,逆轉了前任總統馬英九對中國友好的態度。

日本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野木森稔表示:「我們雖不能忽視對中國出口下降的負面影響。但在此同時,台灣卻遏制了中國,並在高科技領域與美國建立了雙贏的關係。」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也表示,當受到美國影響較大的科技業被排除了,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會發揮作用,像是石化和機械產業,因中國製造商具有競爭優勢,台灣在該項目的出口因而下降。因此也可以看到中國正在關注這些行業,作為擴大對台經濟施壓更廣泛的行動一部份,像是對聚碳酸酯徵收反傾銷稅等。

報導也認為,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預料仍將維持台灣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的目標,並指儘管發展替代市場將充滿挑戰,但來自北京的壓力加大可能會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再平衡。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