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新社報導,聯合國核子監督機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今天(20日)表示,過去30年來,已記錄到超過4,200起核子和其他放射性物質的失竊等事件,呼籲各國政府對這類走私行為「保持警戒」。
國際原子能總署表示,去年共有31個國家通報168起事件,「追平了歷史平均紀錄」;其中6起「可能與走私或惡意使用有關」。
自1993年以來,國際原子能總署已記錄到4,243起事件,其中350起可能或確定與走私或惡意使用有關。
總部位在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總署自20日起,一連5天在維也納舉行第四屆國際核子保安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ar Security)。
國際原子能總署核安司司長布格洛娃(Elena Buglova)表示:「事件一再發生,證明了有必要保持警戒並不斷改進監管措施,以妥善控制、保全和處置放射性物質。」
報導指出,大多數事件並未涉及走私或惡意使用,例如受到污染的廢金屬。
國際原子能總署也注意到,涉及鈾、鈽和釷等核物料的事件有所減少。
不過布格洛娃示警,危險材料仍有可能受到攻擊,尤其是在運輸過程中,強調「加強運輸維安措施的重要性」。
許多放射性物質用在全球各地的醫院、大學和工業生產中。
最令人擔憂的是極端主義分子可能掌握這些物質,並用來生產「髒彈」(dirty bomb),這是一種用來傳播放射性物質的傳統爆裂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