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漢代取單名蔚為風潮 原因是學皇帝

  • 時間:2017-07-29 16:16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張子清
單名聽起來很詩意,並在漢代蔚為風潮,細究原因竟然是學皇帝的。微信上的中國報導,當時的人取名時會避諱用到皇帝的名字,為了「給民眾方便」,皇帝因而選用單名,卻又引來大家仿效。
避諱的規矩雖然古老,但過去本來不需要避這麼多諱。到了秦漢,為維護中央集權的皇家威嚴,避諱變得更嚴苛,連音近字都很敏感。直到漢代,皇帝減輕百姓避諱負擔的意義才變得顯著。
微信上的中國指出,漢昭帝一開始是複名「弗陵」,後來改成單名「弗」,原因是「以二名難諱故」,意即皇帝要是叫複名,大家就得避諱兩個字。為方便民眾,特地只用單名。
值得一提的是,漢晉皇帝不只是用單名,還常選用生僻字命名,如劉炟、劉肇、曹叡、司馬熾。皇帝帶頭用單名後,官僚開始仿效,也有利於他們在家族中避家諱。
但單名只是上層社會的專利,平民仍然是單名、複名皆有。
然而東晉後期的上流社會開始流行在單名中加上一個虛字,例如在單名後邊加個「之」,在單名前邊加個「道」,加個「僧」。最熟悉的莫過於王羲之的「羲」後面加上「之」。「之」就是虛字,無需避諱。
此外,東晉南朝人士用複名,加進去的字完全可以用於表達別的內涵。據「晉書」記載,大將軍桓豁有20個兒子,取名時都加了「石」字,如桓石秀、桓石虔。
再往後,加給單名的虛字類型變得更加豐富,帶有儒家道德涵義的虛字增多。很多人名裡都加入了「仁」「孝」等字,宋武帝劉裕給他七個兒子取名都帶個「義」字。也逆轉了取單名的風向。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