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央社)
中國大陸惠台措施有關醫療方面,包括台灣學生在中國大陸取得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參加研究生學習1年後,就可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取得醫師資格證照的台灣人,可依照相關規定,在當地申請執業註冊;符合執醫條件的台灣醫師,可通過認定取得中國醫師資格,或申請在當地短期行醫。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此次3項有關醫療的措施,其實已實施多年,但因部分省市為了保障當地醫學系畢業學生,會要求醫師必須擁有當地戶籍,因此過去台灣人要在中國行醫並非那麼容易,此次由國台辦明確發布政策,相信未來到對岸學醫的台灣學生在畢業、考取證照後,後續訓練以及執醫上的管理將會大幅鬆綁,將更具吸引力。朱益宏:『(原音)這次的政策雖然以前都有,但是在他們中央政府沒有明確的說一定要怎麼樣的狀況之下,地方政府執行起來就會依照各地的狀況去做調整,但這次中央政府很明確的指出來,相信各地方政府的配合度就會加大。』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才的流動及競爭並不僅止於兩岸間,中國惠台措施確實某種程度會吸引一部分的人,但與其擔憂人才被搶,不如思考如何留住人才。洪子仁:『(原音)另外一個地方跟他招手,提供比較好的環境或條件,他會基於自主意識去做出選擇,與其看待它是以惠台措施挖或搶我們的人才,不如看待說,本地自己醫療環境怎麼去留住這些人才。』
洪子仁說,台灣好不容易自己培養出人才,反而跑去別的地方服務,對台灣的確不利,最該憂心的是人才移動變成不對等關係,只有單向移動。他以新加坡為例指出,當地醫護人員來自各國,台灣也應該考慮「把環境跟條件打開」,唯有態度越開放,才能海納百川,讓人才一起競爭,有機會為台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