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研院指出,格陵蘭望遠鏡是目前唯一一座位於北極圈內的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其本身是一個口徑12公尺的電波天線,並於2011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單位授予現在的天文團隊。
格陵蘭望遠鏡計畫執行負責人、中研院研究員陳明堂表示,格陵蘭溫度經常在零下30℃以下,一般機器要在零度以下運作很困難,他們的研究團隊率領中研院、中科院、中鋼構等台灣團隊,克服萬難,將望遠鏡重新改裝,以適應酷寒環境;同時,也利用台灣參與「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北美的計畫,將格陵蘭望遠鏡和智利的ALMA形成地球南北向的最長基線,約1萬公里,為ALMA在「特長基線」觀測工作,提供一個重要、獨特的超長基線。陳明堂說:『(原音)我所謂的關鍵技術是將特長基線拉到北極去,不然就只有一半而已,你回去看地圖的話,就把智利、夏威夷、墨西哥拉起來,大概就一個三角形,但如果我們拉到格陵蘭去的三角形就大多了,我們的貢獻就是把他拉到格陵蘭去。』
陳明堂指出,格陵蘭望遠鏡於2018年4月中加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觀測後,與夏威夷、智利及歐洲、南極等地的望遠鏡形成陣列,其影像解析能力比全世界最強的光學望遠鏡還高1,000倍,相當於從地球上清楚的看到月球上的一顆棒球,今年有機會為人類首次取得「超大質量黑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