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在台的粵語族群後人連粵語都不會說了 粵劇在台灣還有可能嗎?!

  • 播出時間: 2024-07-31
  • 按讚加入粵講粵威水粉絲團
粵講粵威水
在台演出粤劇「荆軻刺秦皇」,圖左關子龍(演軻) 圖中李文輝(演燕太子) 圖右沙菲(演太子妃)(沙菲提供)

來賓: 戲迷朱仔

說到台灣的粵劇發展,一定要說到關子龍老師以及由他所成立的紅棉粵劇團,這是台灣第一個民營專業粵劇團。關子龍老師時任國策顧問,具備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資源分配權。在軍中裁撤預算後,原本的劇團轉型為業餘形式,當時仍有27人,負責戲劇交流和接待僑胞。在台灣,他們進行巡迴演出,除了台北、台中、台南的定點演出外,也進行環島巡演,進行勞軍和教化民心的工作。

1951年,由票友組成,呂茵帶領的凱旋粵劇團成立。由於軍中粵劇團被裁撤,許多劇團的軍政子弟轉而加入凱旋。呂茵是一位廣州人,曾跟隨薛覺先學藝,他帶領凱旋多年,對培養本土劇員,以及推動粵劇本土化,都貢獻良多。凱旋粵劇團曾演出如《燕歸人未歸》這樣的知名劇目,該劇目涉及台前幕後約80人,展現了當時的巨班規模。

十幾年前,台灣的粵劇團每年在台北中山堂演出,但隨著曲友和音樂師傅的老化,演出逐漸減少。台灣人力有限,於是向香港招募專業伶人來台勞軍演出,迴響很大,他們的演出從1956年持續到1980年代。最早來台的是白玉堂,隨後有何非凡、石燕子、新馬師曾和鳳凰女等知名伶人。然而,1980年代後,由於政府裁撤康樂隊和軍中粵劇團,粵劇在台灣開始走下坡,從劇團演變成劇社,再演變成曲社,最後甚至難以維持運作。

近年來,越來越多香港人和廣東族群移居到台灣,在台灣街頭可以看到的廣東文化是變多了,但學習粵曲粵劇的門檻高,加上速食文化盛行,年輕人難以投入,這門藝術面臨凋零的危機。隨著疫情的爆發,許多曲藝社難以維持運作。疫情前,每逢周末都有固定練曲,然而自疫情發生後,許多曲藝社逐漸消失。譬如群英、錦繡,錦繡已經是比較大,人數比較多,但現在幾乎也是名存實亡。

戲迷朱仔的研究記錄了粵曲粵劇在台灣發展的數十年歷史,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參考。台灣的粵劇在這些前輩的努力下,曾經風光的傳承和有影響力。然而,文化背景和語言的差異使得這些足跡逐漸淡去,現在,在台灣的廣東移民的第二代或後代,可能連粵語都不會說,粵劇在台灣的傳承當然面臨挑戰。

這段歷史值得被記住,可惜時間久遠,物是人非,許多細節已經無法追溯。希望知道更多詳情的朋友,繼續填補。另外,更希望粵劇以及廣東文化能夠在台灣繼續傳承下去。以後有沒有可能,在台灣小學可選讀的本土語言中,也有粵語的這個選項呢?

節目主持人

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