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游婷雯接受主持人王家軒專訪時表示,臺灣的白色恐怖時期發生從1949年戒嚴令的發佈,到1992年修正與白色恐怖相關的刑法一百條,所以根據學者的定義,1949年到1992年之間,中華民國政府用高壓的手段統治人民,若思想或言論不同於政府立場,就會被視為異議分子,或者是有叛亂的意圖,就會被政府抓起來,這段時期稱為白色恐怖時期,而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它是有一個系統化的處置流程,也就是這些被抓起來的人,會經過審訊,然後送到軍事法庭審判,再看是送到刑場槍決還是被判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所以事實上所謂的系統性的處置流程,就是白色恐怖最大的特徵,也是威權體制下,領導者為了要讓他自己做的事情合法、合理,能夠說服人民或者對他的政權統治有質疑的人,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去處理,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而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就是過去白色恐怖時期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原本是在臺北市中心,後因土地利用價值高,被政府賣掉後另覓他處,一開始是鎖定新店,只是不是現在的景美園區,後因牽涉到多個軍事單位的遷移,才選擇了景美紀念園區的現址,1968年落成後,被稱為三軍首座頗具規模之現代化軍事看守所,雖與現代標準相比,堪稱簡陋,不過的確是一個有照著特定目的需求去設計興建出來的建築物。而許多當時被關在此的前輩們,也曾在後續自己的書中或是訪談中,闡述了許多當時被關時的經歷及遭受的待遇,例如洗衣服用馬桶水等等。
游婷雯提到,當初是因想要找一份博物館的工作,因緣際會下進入景美紀念園區,一待十年,惟因喜愛歷史,故進一步愛上這份導覽工作,這期間也接觸到許多歷經白色恐怖的前輩們,從完全不懂這段歷史到了解,前輩們都親切地給予相當大的幫助,但時間無情,隨著前輩們愈發凋零,感到更應該擔負起傳承人的角色,游婷雯說,我相信所有的受難的故事背後,都有一個人性在運作,而所有人性都有共通點,比如說對於不公平的事情感到憤怒,然後對於受難的事情感到悲傷,這種情緒是很共同的,不管你聽不聽得懂那個歷史背景是什麼,你都可以瞭解。未來希望將這段歷史繼續推廣,也讓台灣人更知道台灣的歷史。
本集節目重點:
◎何謂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的來由
◎白色恐怖被害人的經歷
◎為何想要推廣這段歷史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