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張家安/大崎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楊寶玉/新竹縣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英樓/編劇、彭元雄、古先生/在地客家鄉親
「被我們拍的彭大哥,他家祠堂『隴西堂』有許多舊照片,我們做紀錄拍下來,影片還有得獎,沒有紀錄的話就完全消失不見了,我們沒有能力去挽救這件事,但至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留存在我們心裡面。」大崎文史工作室張家安在分享這段經歷的時候都還會起雞皮疙瘩。
張家安是香港人,跟著父母來台已經三十多年,所謂「日久他鄉是故鄉」,新竹已是他們第二故鄉。張家安在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公司上班,因為靠近寶山,她到新竹第一次聽到客家話,對科技發展帶來客家聚落的改變感到可惜,所以,她白天在科技公司上班,假日到大崎村做田野調查和影像紀錄。
為了配合「護國神山」台積電2奈米設廠的需求,2020年開始,新竹科學園區徵收鄰近寶山鄉約莫90公頃土地,行政區域涵蓋了大部分的大崎村。大崎村是客家傳統聚落,人口約兩千多人,村內有百年的信仰中心保生宮,多處的傳統客家三合院、祖先墓地等等,卻因為土地徵收、興建廠房,完全改變地形地貌,聚落的離散,也把當地的人文景觀完全解構,而記錄這個地方改變的重要時刻,是香港人張家安。這讓我們相當好奇,由於拆遷速度非常快,讓做田野紀錄的張家安常常覺得跟時間賽跑。
面對家園被政府徵收,鄰居們都分散各地,祖屋祠堂都被拆除,目前不變的是,每月的農曆初二,新竹縣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的鄉親們,都會齊聚在保生宮廟前唱山歌、打斗敘,聯絡感情,這在離散的村落更顯珍貴和不易。
今晡日跈等家安到保生宮,共下聽鄉親們從抗爭,到配合徵收,以及對未來的期待,面對家鄉改變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