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訪:荷蘭粵語老師Jay
在荷蘭土生土長的Jay,說起粵語就像香港本地人一樣,沒有一點外國口音。這也太厲害了吧!?他明明是在荷蘭出生長大,為什麼粵語能說得這麼流利?其實,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中文學校的堅持、義工老師們的付出,以及家庭的語言環境。
Jay 的父母來自香港,移民荷蘭後不會當地語言,在家只講廣東話。媽媽還規定:「在家不准講荷蘭話!」加上 Jay 從小看粵語卡通、TVB 連續劇,多聽再加上「被迫」多講,自然就保持了粵語的流利程度。不過 Jay 也老實說:「小時候,媽媽只要一出門,就會跟姐姐偷講荷蘭文。」
Jay 是移民第二代中粵語說得特別好的例子,但海外華人要維持母語並不容易。孩子日常接觸的都是荷蘭語,自然而然就會用荷蘭文思考和表達。就像現在的 Jay 也為人父親,他希望孩子能學會粵語,但不會強迫,而每個孩子對粵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一切只能靠家庭的堅持和長期的語言環境,隨緣發展。
Jay 笑說:「星期一到五返當地小學,星期六返中文學校,星期日返餐館幫手。」這是當年許多華人家庭孩子的成長回憶,而 Jay 也是這樣長大的。這些中文學校由華人社群成立,老師都是義工,孩子並非自己想去,而是家長希望孩子能學一點母語和文化。Jay 當年就讀的中文學校是一所廣東話學校,因為當時荷蘭的華人大多講廣東話。後來隨著華人移民背景的變化,普通話的需求增加,學校開始分成廣東話班和普通話班。如今,願意學廣東話的人變少,但只要有人報名,學校還是會開課。
現在,Jay 也是這所學校的義工老師,教廣東話的成人初級班。當年他是學生,現在卻成了老師,這完全是個意外。一開始只是臨時代課,後來老師不教了,他不忍心這班停掉,於是接手,一教就是四年多。
在海外,維持母語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家長的用心、老師們的付出和社群的努力,這些學校根本無法維持。如今,Jay 接下這份責任,希望能讓更多海外朋友接觸並學習廣東話,哪怕「學到多少是多少」。每每看到海外華人對母語和文化傳承的用心,都想把他們的故事告訴大家,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努力,也希望大家能為這些堅持的家長、老師和義工們好好鼓掌、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