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李厚慶|文化總會秘書長、邱珮瑗|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案執行
「生紅過夏」(tshiang ngoyngˋkuoˋha^),是以閩東語講述馬祖家釀老酒釀製發酵過程的一句俗諺。
「生紅」指的是冬天新釀老酒,以圓糯米、麴菌與井水入罈發酵,開罈過濾後的酒汁呈現桃紅色澤;「過夏」指的是唯有經過加溫並細心地保存,生紅才能通過夏天的錘鍊,化作帶琥珀色澤、更溫潤順口的馬祖老酒。家釀老酒是馬祖家戶祖上流傳迄今的無形文化資產,每個家戶都有各自釀酒的秘方心法,隨著釀酒的時間、原料、水源與方法,還有對酒的情感記憶不同,有上百種釀酒的方法在家戶與村落間流傳著。
當代科學數據派認為,氣溫、水質與風向決定了它的保存期限;傳統心誠則靈派認為,戒慎恐懼的心態,加上對酒說好話,是好酒長存的關鍵,什麼樣的性格,會釀出什麼風味的酒。但無論流派或各百種釀法爭鳴,大家的共識是只有「生紅過夏」才夠資格被稱作真正的馬祖老酒,也因此若家中的生紅真能放過夏,那是要 「對天喊謝」了。
生紅要如何過夏?歸納各家傳承與方法,不外乎三個條件:人、環境與老天。這讓老酒的釀造發酵的過程,猶如在馬祖要醞釀「成一件事」的隱喻,需要眾人的齊心呵護與祝福,順應自然與氣候環境條件,並將自己無所求地交給或更大的力量來醞釀。
馬祖老酒,或老一輩馬祖人口中的「紅酒」,不是太詩意的文化象徵,而是島嶼的日常:給出海打漁的先生暖身子、給剛分娩的太太坐月子,或將紅糟或老酒入菜的家庭記憶。而隨時間與空間在日常的軸線上推移,老酒也攜著家家戶戶的情感與故事向前,成為傳承馬祖人集體記憶的載體。在人口逐漸外移的七〇年代,隨著家戶向島外遷徙,老酒也在異鄉落地生根,有老酒就可以構成馬祖人家的記憶。
「生紅過夏」說的是釀製老酒的過程,也是藝術如何在馬祖發酵的過程。這個發酵不只一個夏天,而是數百年來,先民以漁以農,以及戰地政務時期留下來的文化資產,經由轉譯後再生,再釀成藝術的展場,以五屆10年為尺度進行思考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就是一場生紅過夏。藝術不只是地景的妝點,更要作社會的酵母。承繼無數個夏天的島嶼釀,要重釀一罈以10年為度的酒,讓藝術成為馬祖串起時代記憶、撫慰人心,並開啟未來想像的生活必需品。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藝術走入常民家戶,融入島嶼的風土環境,懇請眾神願意應許的庇佑,願能成為馬祖人共同的呵護。
更多展覽訊息請點選:馬祖國際藝術島
更多節目內容請點選:雅柏如是說粉絲專頁
生紅過夏|在馬祖國際藝術島尋回生活的日常
- 播出時間: 2023-09-19
-
按讚加入我在地方聽故事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