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從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日治、戰後初期到現今,400多年來台灣的戲劇有何不一樣?戲劇的演出又有何不同?
隨著時間與空間不斷地轉換,劇場裡上演的戲劇人生與觀眾的真實人生緊緊交織著。
「寶島大劇場」除了要告訴聽眾:臺灣的戲劇跟劇團的歷史變遷,也真實展現:社會就是一個劇場,有甚麼人…戲劇就怎麼表現出來。
「寶島大劇場」開演,看戲啦!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從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日治、戰後初期到現今,400多年來台灣的戲劇有何不一樣?戲劇的演出又有何不同?
隨著時間與空間不斷地轉換,劇場裡上演的戲劇人生與觀眾的真實人生緊緊交織著。
「寶島大劇場」除了要告訴聽眾:臺灣的戲劇跟劇團的歷史變遷,也真實展現:社會就是一個劇場,有甚麼人…戲劇就怎麼表現出來。
「寶島大劇場」開演,看戲啦!
來賓:白春燕
北市文化局日前於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行「新文化運動月」記者會。今年以「新劇登臺‧文化大拚場」為主題,呈現1920年代知識分子透過話劇形式,引進世界思潮,推廣文化向上理念的歷程。
本集節目邀請策展人白春燕,介紹活動規劃戲劇演出、音樂會、在地市集、論壇講座以及podcast等,更推出《新時代大登臺-重返日據時代新劇運動浪潮》特展, ...更多
來賓:白春燕
十九世紀後期以後的東方國家,如日本、中國、台灣在原有的戲曲傳統之外,也流行寫實的新(話)劇型式,並逐漸成為現代劇場的主流。新劇的興起最初都與知識份子主導的社會改革運動有關,日本壯士劇、書生劇與明治維新同步開展,也影響中國、台灣的新劇運動。中國新劇史則是從東京的留學生揭開第一頁,與清末革命風潮息息相關。台灣新劇產生的背景與中、日相近,起步較晚 ...更多
來賓:白春燕
日治時期台灣在1920、1930年由知識階級參與演出的「新劇」或「文化劇」,受西方文明刺激產生的新文化運動影響而興起,其發展與台灣社會文化特質及歷史處境息息相關。自從台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倡導新文化運動以來,台灣新劇運動開始發展,直到1937年進入皇民化戲劇時期之前為止。這段期間出現許多新劇社團,多數附屬於文化協會旗幟之下,少數是在最初受 ...更多
來賓;謝筱玫
摘錄台大戲劇系主任謝筱玫的研究論文:歌仔戲的品味認定自九0年代至今,經歷了以「精緻傳統」為尚到「在地胡撇仔」的轉變。儘管明華園自八0年代開始,即逐漸以蓬勃的創意與草根趣味嶄露頭角、縱橫臺灣劇壇,九0年代的臺灣傳統劇界,仍是以薪傳獎得主廖瓊枝為代表的「回歸傳統」以及河洛為首的「精緻歌仔戲」為主流風尚。「胡撇仔」尚未被納入主流論述,「烏白撇撇咧 ...更多
來賓:謝筱玫
本集來賓謝筱玫,美國西北大學表演研究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開授課程如「西洋戲劇名著選讀」、「體演文學」、「戲劇裡的性別與愛情」、「當代劇場藝術面面觀」、「亞美劇場」、「跨文化表演專題」、「後殖民文學與戲劇」等。長期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兩廳院、臺北市文化局等單位的評議審查委員,並曾為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現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