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推播熱門報導

內政部統計近5年平均每年440人死於溺水

2019-06-30 12:37(12-22 01:40更新)
撰稿編輯:張順祥
發生事故之水域或惡劣天氣狀況,同樣對消防人員有相當程度的風險。(示意圖/海巡署第八岸巡隊資料照)
圖片來源:中央社
發生事故之水域或惡劣天氣狀況,同樣對消防人員有相當程度的風險。(示意圖/海巡署第八岸巡隊資料照)

暑假到來,登山或水域遊憩活動是國人常見的消暑選擇,內政部根據各級消防機關執行水域救援統計,近5年平均每年約有440人溺水死亡,主要發生在7月的10時至17時,最多在「溪河」溺水。

內政部表示,根據各級消防機關執行水域救援統計,2014年至2018年近五年平均每年約有751人溺水,其中289人獲救、440人死亡、22人失蹤,事故發生地點以「溪河」最多(41%)、「海邊」居次(25%)、再次為「圳溝」(9%);發生時間以6至9月份為多(46.8%),其中又以7月為甚(14.6%);另就民眾戲水發生意外之時段分析,以10時至17時為最多,符合夏日高溫時段戲水消暑的特性。

內政部指出,發生事故之水域環境或天氣狀況常是惡劣不穩定的狀態,同樣對消防人員有相當程度的風險。

此外,近年山域事故發生件數逐年成長,2014年至2018年近5年平均約222件,成功救援約306人,但仍約19人不幸罹難,4人失蹤,平均存活率為93%,尋獲率為99%。

從求援身分分析,以民眾自行網路組團或參加商業團等自組隊伍較高;統計2015至2019年資料年齡層多集中於40歲至69歲之間,又以50歲至59歲間中高齡者,發生事故機率較高;2012至2019年統計事故熱點,多位於林區管理處所轄中級山內占69%,次為3大高山型國家公園各管理處占27%;再進一步分析民眾求援態樣,以迷路及遲歸(失聯)占45%,為求援最大主因。

內政部呼籲,國人從事登山或水域遊憩活動時,務必確實掌握自身能力,並做好風險評估,隨時注意環境變化,如遇突發事故應迅速向外求救,讓傷害減至最低。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