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關係惡化,國安會日前示警,中方可能單方面終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儘管經濟部評估對外貿衝擊不到5%,但工商團體仍是憂心會衝擊到早收清單中的相關產業競爭力。不過,學者則是認為,ECFA對台效益不如預期,即便終止台灣也「沒在怕」,但評估中方不致於採取行動,因為對台經濟衝擊不大,甚至還會泛政治化,成為選舉操作議題,此舉是比較笨的做法。
兩岸關係轉冷 外交戰恐延伸至ECFA?
兩岸於2010年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於同年9月12日正式生效,經過9年多時間,如今又成為話題焦點,因為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以後,兩岸關係轉冷,中方今年加強打壓台灣,讓我方痛失2邦交國,近期更有國民黨立委引述國安會一份評估報告,認為除了外交戰以外,中國可能將焦點移轉至經濟,恐取消ECFA適用,引起各界關注。
政府相關單位包括經濟部及旗下國際貿易局,還有陸委會在內,第一時間多是回應,目前執行平順,運作正常。經濟部長沈榮津也強調,就算要終止,依照規範,中方須先在180天前以書面通知,先做協商,到目前為止也並未收到通知。
經部估衝擊低於外貿的5%
不過,由於台灣有接近4成出口是銷往中國大陸,各界多關注一旦ECFA遭到終止,會對台灣外銷造成衝擊,然而經濟部並沒有那麼悲觀。
就經濟部說法,2018年我方對中出口的ECFA早收清單貨品金額,約236億美元,不過,就實際享受優惠的則只有148億美元,這是因為業者認為申請流程太麻煩,乾脆放棄申請所致。
也因為實際申請的金額沒有預期的多,經濟部長沈榮津認為,ECFA終止帶來的衝擊不會太大,實際影響將比總外貿金額的5%還要低。他說:『(原音)那個(衝擊)看起來可能更少,低於(外貿的)5%,236(億美元)實際有用到、有享受到的只有148(億美元),接著這個東西在這個國際供應鏈是共創雙贏,那個是切不開的,石化、汽車零件、農業。』
終不終止 關乎早收清單產品銷中競爭力
對比經濟部的說法,工商團體則是充滿憂心。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就直言,衝擊一定會比經濟部評估的數字還要高,接下來端看政府會用什麼方式來做應對。
全國商業總會、全國工業總會人士也都提到,一旦ECFA遭到終止,首當其衝的會是位列ECFA早收清單的行業。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說:『(原音)所以你去問石化、機械業有沒有,他會告訴你影響很大。這些項目因為你可以享受比較低的稅率,尤其大陸跟韓國已經簽署FTA,如果我們這些東西又恢復到過去,那當然我們跟類似的貿易對手國在大陸的競爭就會處於更不利的地位,因為我們跟很多國家包括RCEP很多國家,我們都沒有任何的這樣的協議。』
中方若喊卡 學者評這是比較笨的做法
究竟中方會不會在兩岸關係轉冷下,片面宣布終止ECFA,各方看法不一。經濟部認為ECFA是造成雙贏,評估不致如此;工商團體人士則是不做揣測,僅說這是假設性問題,且是由中方決定,無從評估。
有學者從效益面、政治面提出見解,認為ECFA對兩岸貿易都有效益,且對台灣效益比較多,但是ECFA早收清單上路以來,實際減稅效果並不如原先預期的幾百億元,因此中方若提出終止,不但對台灣打擊不大,另一方面,正值台灣處於2020大選階段,反而會在台灣掀起政治效應。台經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說:『(原音)台灣沒在怕,但是對中共來講,他這個動作反而會被台灣內部拿來做一個政治操作,他如果這樣做是一個比較笨的做法。』
ECFA效益雖不如原先預期,但中國大陸目前仍是台灣對外出口的重要市場,正值全球經濟放緩之際,任何風吹草動,政府都不能掉以輕心,除了一方面協助產業分散市場,降低風險外,也必須持續協助廠商轉型升級,增加競爭力,才能因應各種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