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熱門關鍵字
推播熱門報導

面對量子電腦時代 清大教授成功研發量子加密技術

2019-11-26 17:31(12-20 06:50更新)
撰稿編輯:楊文君
清大教授成功完成台灣第一次戶外的量子加密通訊測試。(楊文君攝)
圖片來源:央廣RTI
清大教授成功完成台灣第一次戶外的量子加密通訊測試。(楊文君攝)

比超級電腦更厲害的量子電腦是全球爭相發展的科技,但也讓各界擔憂未來的資安威脅。科技部今天(26日)表示,清大教授利用光的最小組成粒子「光子」,在光纖網路內傳遞加密需要的密碼,成功完成台灣第一次戶外的量子加密通訊測試,為加密技術翻開新頁。

美國科技界龍頭谷歌10月底對外宣稱,他們研發多年的「量子電腦」僅花了200秒的時間,就完成了全球最快的超級電腦需要1萬年才能處理的數學運算。這樣的消息也讓各界擔憂全球數百億商機的電子商務和國防安全恐面臨前所未見的資安威脅。

在科技部及教育部共同的支持下,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量子通訊組、清華大學副教授褚志崧指出,他們利用光的最小組成粒子「光子」,在光纖網路內傳遞加密需要的密碼,成功完成台灣第一次戶外的量子加密通訊測試。他說:『(原音)大概在今年7月時,我們成功在實驗室內,用25公里長的光纖,完成台灣第一次量子加密通訊,今年9月,我們成功把這個技術應用在實際環境,就是用戶外光纖網路,去測試量子加密通訊。』

褚志崧說,在量子的世界裡,這些極其微小的粒子展現許多違反直覺的量子特性,其中之一就是和「分身術」相似的狀態疊加性。這種「量子分身術」提高了量子電腦的運算能力,也讓量子加密通訊擁有完美的安全性。

褚志崧也提到,後續他們規劃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旁建構一個量子通訊網路,長約10公里,預估3年內完成,為更大型的量子網路鋪路。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