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一項晚期肝癌研究發現,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延長病人存活期,是10多年來重大突破。這項研究全球總主持人是台灣肝癌權威鄭安理,讓國際看見台灣之光。
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日前在新加坡舉行亞洲年會,發表一項關於晚期肝癌治療的重大成果,由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鄭安理領銜發表,引起國際專家學者高度矚目。當天會場座無虛席,旁聽者甚至得在場外聆聽。
肝癌是國際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生率較高。根據國民健康署2016年的癌症登記報告,肝癌發生率的排名在男性為第2、女性為第5;死亡率的排名也是排名第2。當年有超過萬例新發個案,且有超過8,000人死於肝癌。
鄭安理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在台灣,有約三分之一肝癌患者是初診斷即無法接受手術等局部治療的病人,治療手段相對受限,目前有標靶藥物索拉非尼(Sorafenib)可用,且索拉非尼相較於過去也是重大突破,但反應率較低及副作用較強是瓶頸,醫界在過去多年來持續不斷研究、試圖挑戰索拉非尼,但都失敗告終。
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鄭安理表示,一項臨床研究顯示,在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結合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可明顯提高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整體存活期和無疾病惡化存活期。
鄭安理說,這是11年來首度有研究數據顯示,治療成果贏過索拉非尼,且贏得很明顯,可減少死亡率42%,儘管整體存活期的中位數還沒出爐,顯示有超過一半的用藥者仍存活;相較於索拉非尼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13.2個月,新的治療組合「跑到看不到車尾燈」。
此項研究結果獲得國際重視,鄭安理表示,這是免疫治療首度站上晚期肝癌治療的第一線用藥,且副作用低,待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可望改寫國際肝癌治療指引,給病人帶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