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投入鯨豚擱淺救援工作到今年正好滿25週年,中華鯨豚協會今天(27日)發表「鯨生情未了」紀錄影片,除階段性回顧台灣在鯨豚保育與擱淺救援的歷程,並藉此感謝一路走來一起奔波的夥伴們,未來這支19分鐘的短片也將放上Youtube,讓國際看見台灣在鯨豚擱淺救援上的努力。
25年前,很多台灣人並不知道台灣沿海原來有鯨豚出沒,而在澎湖,則是有漁民經常捕捉海豚當作漁獲買賣,或捕捉當觀賞用,直到1990年澎湖沙港屠殺海豚事件引起國際媒體高度重視,國際保育人士開始透過不同的管道對台灣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台灣將鯨豚列為保育動物,禁止捕殺,台灣才開始對鯨豚保育與救援有了初步的概念與行動。
1994年台大動物學系鯨豚研究室建立台灣鯨豚擱淺資料檔案,周蓮香教授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她隨後於1996成立「中華鯨豚處理組織網(Taiwan Cetacean Stranding Network.TCSN)」,1998年又創立了中華鯨豚協會,逐步推動台灣鯨豚擱淺處理的合作團隊網絡。
25年過去了,台灣從完全不知如何從事鯨豚擱淺救援到今天成為亞洲鯨豚救援工作做得最好的國家,靠的就是許多有志一同的志工、學者及保育人士的努力。中華鯨豚協會27日發表一支「鯨生情未了」紀錄影片,透過過去珍貴影像實錄、文字資料、和相關人士訪談,階段性檢視台灣在鯨豚保育及擱淺救援的歷程,同時向所有因為鯨豚而聚在一起的夥伴們表達感謝。
針對擱淺死亡的鯨豚進行解剖有助於了解鯨豚死亡原因,進一步落實保育工作。(中華鯨豚協會提供)
周蓮香説,台灣雖然在鯨豚救援專業上進步很多,但是他們發現到過去台灣平均每週只發現一起鯨豚擱淺事件,這幾年頻率卻驟增,平均每三天就有一起,他們還不確定什麼原因,但如此高的擱淺頻率,也造成人手以及經費的壓力,特別是活體救援,挑戰更大;另外,相關專業救援設備相比國際也仍有一大段差距,這些都有待克服。周蓮香:『(原音)』活體救援更可怕,一進門又要吃藥,還要一堆人照顧,所以事實上牠進來一天每天花的費用,不算人事費 大家都算是志工的話,也要一萬元起跳,你如果説照顧牠,對啊,一個月三十萬,兩個月六十萬 搞不好說不定還不夠,這個怎麼維持也是很大的挑戰,是不是有特別的基金,民間用捐的怎麼樣,也是未來的瓶頸,不僅這樣,我們的硬體也非常不夠。』
周蓮香説,20分鐘左右的「鯨生情未了」的紀錄影片,未來會放上YouTube平台,一方面向國際分享台灣傲人的鯨豚擱淺救援成果,也希望呼籲更多人一起投入海洋保育工作,而從今年起,台灣鯨豚保育業務也從林務局移撥至海洋保育署,相關工作與人力、經費配置都還會重新檢視,未來的路,還需要更多人一起加入,為鯨豚保育盡一份心力。
2004年台南抹香鯨「爆炸事件」,仍讓許多人記憶深刻。(中華鯨豚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