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推播熱門報導

調查:香港近九成焦慮個案 涉及社會事件

2020-01-03 17:25(12-23 00:50更新)
新聞引據:其他
撰稿編輯:黃啟霖
根據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推出的情緒支援及治療計劃,過去5個月,在192宗求助個案中,有80人需要進一步追蹤。(圖:Pexels)
圖片來源:其他
根據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推出的情緒支援及治療計劃,過去5個月,在192宗求助個案中,有80人需要進一步追蹤。(圖:Pexels)

香港電台今天(3日)報導,根據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推出的情緒支援及治療計劃,過去5個月,在192宗求助個案中,有80人需要進一步追蹤。其中近半數求助者患上焦慮症,年紀最小的只有7歲,是警務人員的家屬,經學校社工轉介治療後,被診斷患上創傷後遺症。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陳國齡醫生說,兒童及青少年患上抑鬱或焦慮症的原因包括被欺凌或目擊不安事件,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小朋友有情緒行為問題,情況持續多於兩星期的話,就應該向精神科醫生求助。

精神醫學院過去3個月一項有關社會動盪對精神健康的調查發現,在受訪的784人中,近九成的發病原因都是與近期社會事件有關,大部分都是透過新聞片段或社交媒體而接觸到不安事件。而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社交或工作生活受到影響,反映一連串的社會事件對絕大部分市民的精神健康都有影響。

而香港近半年來,最大也最持續的社會事件就是反送中示威運動。

調查又顯示,從事傳媒或物業管理等,因工作關係而接觸社會事件的人,患上精神健康問題明顯比其他群體多,近三成屬於有關群組的人,被診斷患上抑鬱或焦慮症狀。

研究又發現,個人月入少於9,000港元或19歲以下的青少年,是另一個受嚴重影響的群組,約三分二的青少年出現抑鬱症狀,遠高於其他年齡層。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