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熱門關鍵字
推播熱門報導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Indonesian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Tagalog Bahasa Melayu Українська

疫情難止還供應鏈斷鏈 德媒:歐洲正在為長期依賴中國付出代價

2020-03-11 10:23(12-17 18:45更新)
新聞引據:DW(德國之聲)
撰稿編輯:陳文蔚
中國上海一家口罩工廠所生產的口罩。(路透社/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中國上海一家口罩工廠所生產的口罩。(路透社/達志影像)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從中國燒向歐洲大陸且正逐漸失控中,重要的防疫用品卻奇缺無比,抗生素等藥品也無法生產,各行各業都紛紛出現供應鏈斷鏈的問題。《德國之聲》引述《漢諾威匯報》評論指出,歐洲正在為依賴中國付出代價,這場疫情很可能成為與中國關係的轉折點。而《青年世界報》也認為,衛生領域在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下變成商品,這是資本主義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漢諾威匯報》刊出一篇由總編輯布蘭特(Hendrik Brandt)以「新冠病毒與中國依賴性」為題的評論文章,直言蔓延全球的病毒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供應鏈的斷裂讓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急缺,也讓抗生素等重要物品無法生產,這暴露了西方國家前所未有的對中國的依賴性。

該評論認為「將來回顧這場疫情,它很有可能成為我們與中國關係的轉折點。遠東傳來的這種病毒告訴我們: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僅僅早已被全球化,甚至也已經不再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文章認為,各行各業的供應鏈斷裂問題其實也不能全怪中國人,因為「他們可沒有逼迫,他們只是能夠無底線地吃苦耐勞,還無底線地便宜。短短兩代人的時間,中國就從經濟侏儒轉變成了經濟巨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有更大的增長規模,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更加無所顧忌。」但評論中認為,「如果我們讚嘆武漢如何在兩星期內建起了兩座醫院,我們就忽視了中國人之所以不得不這麼做的原因:因為中國的(人均)醫療資源不足。」

德企只見中國燦爛前景卻忘卻專制事實

報導引述評論中的看法指出,中國的各種不足並沒能阻擋住德國企業與中國合作的熱情,他們被中國市場燦爛的前景矇蔽了雙眼,置中國是地球上最專制國家之事實於不顧。中國民眾正處在政府全面監控之中,少數派群體的權力正在被嚴重侵犯。評論中強調:「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以低廉的成本為我們生產商品。興許不久後,他們還會憑藉越來越優秀的自主品牌,將槍頭調轉指向我們。這裡所指的並非是廉價的防護服等產品,近期圍繞華為5G技術的爭議已經再清楚不過地展現了這一問題。」

評論指出,對中國的依賴性被無情暴露出來,倒也不失為歐洲檢驗自身不足的時機,畢竟歐洲承平太久,需要清醒一下頭腦。評論認為,「若當前的疫情亂局有好處的話,便是它讓我們痛苦地認識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全球範圍內,歐洲的生活水平位居前列,但是這也有其代價。也許,從現在開始,我們將不得不更加頻繁地自己承擔這些代價。」

衛生醫療領域正承受商品化的後果

《德國之聲》也引用立場左傾的德國《青年世界報》的看法,同樣把焦點投向疫情前相當脆弱的全球化供應鏈。《青年世界報》文章以「脆弱的體系」為題,指出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經濟的幾乎涵蓋所有行業,其供應鏈都繞不開中國。

該報導指出,「全球化資本主義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也顯現了出來。」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會被該體系變為商品,衛生領域也不例外。

因為持久地追求利潤最大化早已成為了醫療行業的準則,所以藥品只會在具有足夠盈利空間時才會生產,其生產地點也會選擇在成本最低的地方,通常就是中國。對於口罩、消毒液而言,同樣如此。這兩種商品,目前勉強還能用高價買到,市場「看不見的手」正在發揮作用:供需關係總是能協商出一個價格,即便這會導致外科醫生都因此而無法確保最基本的手術無菌條件。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