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仍在控制當中,但很多人還是會不斷好奇,為何台灣不能進行廣泛篩檢?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根據數據統計,目前台灣陽性檢測率,也就是檢測覆蓋率為1/120(檢驗120人,出現1個陽性),領先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實際上已經是廣篩;但若陽性檢測率提高到1/50,就可能有進一步擴大篩檢必要。
台大公衛學院每週都會舉行COVID-19疫情說明會,說明全球疫情發展,並提供政府防疫建言。13日說明會上特別邀請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副教授李建璋針對許多民眾與媒體經常質疑為何指揮中心不採取廣泛篩檢,做出回應。
李建璋指出,篩檢的廣度隨各國疫情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以百萬人的篩檢數計算,而應該以篩檢陽性率計算,也可視為檢測覆蓋率。
李建璋表示,韓國目前進行50萬人的測試,每百萬人有1萬人接受測試,台灣每百萬人只有2000人接受測試,但事實上台灣覆蓋率是韓國的2.4倍,每1人確診,台灣篩檢120,韓國只篩檢50人,說明實際上台灣已經在進行廣篩,台灣1/120的陽性檢測覆蓋率也領先其他OECD已開發國家。李建璋:『(原音)因為我們已經遙遙領先OECD國家,就是說120個(檢驗出一個陽性),所以說什麼時候是要廣大篩檢時機,我們從數學模式去估的話,大概是50,也就是說我們全國一直篩篩篩,發現說怎麼現在陽性率越來越高了,每50個就會篩出一個,這時候就要再擴大,現在是每120個才篩出一個,所以這是在一個我們看起來跟所有各個國家發生率、死亡率最相關的數字,所以這是可以給政府做出一個指標這樣。』
對於是否應針對入境的民眾於機場時就進行全面普篩?李建璋表示,目前光是每天境外入台的民眾約1,000多人左右,如果都要進行普篩,台灣檢測量能恐怕不夠,機場民眾在等待檢測結果出爐時要如何安排去處也是一個問題,加上目前台灣疫情控制的非常好,他認為並無必要對入境民眾進行普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