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西部第一起復礦案「關西礦場」 ,今天(5日)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舉行第二階段環評範疇界定討論會,環保團體呼籲應把地質、生態、聚落安全等納進環評調查議題,而開發單位則希望共同合力降低開發傷害。環保團體進一步表示,台灣礦業政策不明、欠缺完整法令,這起復礦案更凸顯礦業法修法的必要性。
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5日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前,對「關西復礦案」重申立場,希望環評委員能把礦場周邊土質、生態棲地、工程設備安全性等,都要納入環評調查範圍。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花東主任黃靖庭表示,關西礦場過去採礦的廢棄土石被堆成一座280公尺、35公頃的小山丘,這裡的地質情況有必要深入調查,且附近也有石虎足跡,更認為開發前要審慎評估。她說:『(原音)過去就發生過土石流經驗,就是捨石場的石頭伴隨雨水流到農田跟聚落內,這部分希望開發單位可以納入二階環評評估範疇內,去了解地質穩不穩定。就是在新竹這邊,近年發現石虎屍體或蹤跡,我們懷疑這裡是石虎棲地。』
之所以重提立場,是因為環保署5日邀請相關團體,對「關西復礦案」的第二階段環評範疇界定進行討論。開發單位業者羅吉琛在會中表示,他們願意把居民及環保團體的意見納進調查範圍,希望降低衝擊。他說:『(原音)在環評過程中,期望大家來協助讓傷害減到最低,也成就經濟上的活動。』
由於關西礦廠離聚落僅有幾百公尺,這也讓環保團體藉此強調「礦業法」應盡快修法,因為草案對礦權准駁條件,要求須距離建物、聚落1公里以上的規定,除了限制礦場大小也保障居民安全。
關西礦場休礦多年,如今業者提出復礦,如果成功,將會是台灣西部復礦第一例,因此不管是開發方或環保方都高度關注。
(蕭照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