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台灣基金會今天(8日)發表「循環經濟-翻轉海洋廢棄物的資源循環模式」手冊,希望以「循環經濟」的概念,改變人類與塑膠包裝容器的使用模式,進一步減少海洋廢棄物,而美國在台協會也預計在 11月與台灣合作,要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 中,將這份手冊列為課程素材。
「如果我們不做出任何改變,2050年海洋中的廢棄物會比魚還多」,這是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研究報告給世界的提醒,而這句話更被寫進循環台灣基金會8日發表的「循環經濟-翻轉海洋廢棄物的資源循環模式」手冊裡。
在2018年航行台灣一圈、觀察海洋廢棄物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8日就表示,海廢可分為民生消費用品以及漁業廢棄物2大類,針對民生消費用品的塑膠垃圾,政府有提出減塑行動因應,但漁業廢棄物的處置還需要更多管理。她說:『(原音)每年全球大約有30萬隻的鯨豚受到(漁網)纏繞,所以漁業廢棄物對海洋的影響,變成說不處理會在海底下持續有捕撈,甚至這些海洋生物會誤食跟纏繞,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8日說明台灣周邊海域常見到塑膠垃圾。(蕭照平攝)
漁業署署長張致盛也相當有感,他說,捕撈用的刺網價格便宜,一旦在海上被礁石纏繞,漁民多會割斷直接丟棄,不僅產生海洋廢棄物,事後處理費用也相當可觀,所以,漁業署正推動刺網實名制,強調漁網帶出去也要帶回來。他說:『(原音)刺網轉型跟實名制就是我們的重點,我們希望在109年把相關法規訂定完整,就立即來啟動。』
除了要漁業轉型,養殖常用的保麗龍也是焦點。張致盛表示,未來會運用材料科學的發展,尋找不容易脆化且可回收的塑膠用具來取代保麗龍,同時,也設立回收點建立循環體系以減少養殖、漁撈的廢棄物。
而這些海廢的衝擊與循環契機,不僅在台灣社會持續被討論,更有品牌業者打造了回收與重複使用機制,希望透過行動發展台灣的循環經濟模式,進一步對全球永續作出貢獻。
台灣已經有業者推動回收杯的消費模式。(蕭照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