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歷史,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功能曾多次遭凍結。首先是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對抗;而在過去近10年,則因為俄羅斯對敘利亞危機的立場強硬,安理會很難通過一致的決議案。到了現在,角力的雙方變成美國和中國,由於在許多議題上對立,恐將使安理會進一步癱瘓。
美中曾合作 因疫情危機而翻臉
在2017年,當國際在面臨北韓核子威脅時,拜美國和中國達成諒解之賜,促成了國際大團結,安理會三度通過包括經濟制裁在內的對北韓決議案。
但3年後的今天,由於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讓世人見識到這兩個聯合國最大金主之間的激烈競爭,也使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自嘆在這場1945年以來最嚴重危機中,「無法發揮領導力」。
即使已經經過逾兩個月的談判,安理會15個會員國仍無法通過決議案。這項決議案的目的是要支持古特瑞斯的呼籲,希望全球擱置衝突,以專注對抗COVID-19。
決議案無法通過,唯一的原因就是美中角力。中國與美國對決議草案內文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問題僵持不下。
安理會中互槓 凸顯氣度不夠
美國總統川普指控WHO「以中國為中心」,宣傳中國的疫情「假消息」,並斬斷對WHO的金援;WHO否認這些指控,中國則在安理會協商中強烈捍衛WHO。
肩負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責任的安理會無法獨力對抗疫情,因此外交官與分析師認為,安理會本可藉由支持古特瑞斯的全球停火號召,展現團結精神,但卻錯失機會。
要通過安理會決議案,必須獲得15個會員國的9票同意,而且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及中國5個常任理事國都未動用否決權。中國與美國都已表明,未來仍會針對是否提到WHO的問題動用否決權。
全球責任保護中心(Global Centre for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執行主任亞當斯(Simon Adams)直言:「美國和中國關於該不該提到WHO的爭端,說穿了,完全符合字典裡心胸狹窄、小鼻子小眼睛、處處扯後腿的定義。」
香港問題 關係雪上加霜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爭端不少,香港問題是最新的衝突。
美國及英國5月底聯合在安理會呼籲中國停止推動制定香港版國安法,公然挑戰北京反對在安理會架構下討論此一爭議的立場。
中國譴責美英的舉動是干預,稱香港版國安法不屬於安理會維持國際安全和平的職權範圍。
但美國和英國認為,根據1985年向聯合國提交登記的「中英聯合聲明」,北京政府應確保香港自治,因此香港自治是「合理的國際關注議題」。
美中衝突擴大 外交界憂心
聯合國官員和外交人士都表示,美中的衝突似乎正在擴大,他們越來越感到悲觀。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使表示:「因為冷戰,安全理事會曾在1945年至1990年之間凍結了45年。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次冷戰,導致安理會再度凍結。」他說:「安理會內的雙邊衝突,可能導致災難。」另一位大使則說:「我們真的不應該進入新的冷戰。但此刻看來,情況不妙。」
聯合國官員表示:「在過去,安理會成員國間意見不合,但事件都是各自獨立的。在某一天針對某一特定議題的敵對者,改天對另一個議題,又可能變成你的盟友。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不管任何事件,雙方都是互相唱反調到底。」
聯合國官員指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已經對聯合國構成真正的問題,安理會已經無法繼續向前。
幾位大使也認同這種觀點。歐洲聯盟駐聯合國大使斯庫格(Olof Skoog)表示:「這個全球多邊機構目前有許多裂痕,而且非常嚴重。」
德國駐聯合國大使霍斯根(Christoph Heusgen)說:「我們現正看到安理會的兩極化。」
面對疫情無法謙卑 秘書長難掩失望
古特瑞斯也毫不諱言的表明,很介意美國和中國利用享有的否決權,擴大他們的影響力,「我從未見到非常任理事國癱瘓安理會的運作」。
非政府組織(NGO)「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專家高文(Richard Gowen)指出:「10個非常任理事國之所以會合作,主要是5個常任理事國的壞榜樣促成。中國和美國爭鬥不休,令他們震驚,這阻礙安理會針對這個時代巨大危機達成共識」。
古特瑞斯難掩失望。他說,很遺憾,疫情無法喚起強國更大的謙卑,「如果目前的(疫情)危機凸顯了什麼意義,就是點出了我們的脆弱,而且是集體脆弱。當我們是脆弱時,就應該謙卑。當我們能夠謙卑時,才有團結一致的可能」。
以上專題由楊明娟編輯、播報,謝謝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