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管制房市致稅收大減 12月理監事會檢討政策走向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今天(4日)結束在台訪問,他這次訪問引發中捷和中歐的外交風波。專家分析,維特齊此行顯示,中國開始失去朋友。
美國西密西根州大學政治學教授王元綱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表示,這次捷克代表團高規格的訪問, 顯示國際社會有意識對抗中國強硬的外交政策,「中國開始失去國際朋友,這顯示台灣有機會嬴得國際社會的支持,改善自己的國際地位」。
王元綱指出,這次事件中,歐洲國家共同對抗中國的程度是比較大。中國外長王毅揚言要維特齊為訪台付出沈重代價的說法,引發德國外長、法國外交部和斯洛伐克總統公開批評。
他說,中歐關係正處於轉折點,中國過去20年盡力去與歐盟建立關係,舉行過多次中歐峰會,在2014至2018年,中捷也有互訪,但即使捷克總統齊曼(Miloš Zeman)的親中立場,仍有相當多人警惕北京影響,這股浪潮正是轉向對抗中國。中國強硬的外交政策,加上香港《國安法》、維吾爾族人被送往再教育營等等,這些都令中國變得更不受歡迎。
英國倫敦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總監羅達菲(Dafydd Fell)對BBC中文表示,這次訪問對台灣來說,是使台灣的國際關係變得多元化,不再單純只跟美國有關係,而在很多方面,台灣可能與歐洲國家,比起川普領導的美國更有相似性,例如在同性戀權益、民主方面,可說是「價值觀為本外交」的例子。他認為,台灣在歐洲國家受到正面關注,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權紀錄引發反彈,而台灣在處理疫情和其開放民主政治系統有所表現。
英國諾丁漢大學亞洲研究所中國計劃主任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則表示,歐盟在中國議題上立場有分歧,一些國家或不滿中國行徑,但考慮到其經濟利益,而不願得罪中國,傾向與中國合作,但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貫的作風,發生新疆、香港等問題時,也令歐洲多國感到警惕,中國議題漸漸成為歐洲國家的本土政治議題。
他指出,中歐經濟上往來密切,獨立於美國,目前很難見到歐盟會全面加入對抗中國的勢力,特別是法德兩國領導歐盟,暫時見不到這種情況會有很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