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熱門關鍵字
推播熱門報導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Indonesian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Tagalog Bahasa Melayu Українська

WWF:1970年以來 全球野生動物數量驟減2/3

2020-09-10 17:50(12-22 02:50更新)
新聞引據:中央社
撰稿編輯:張子清
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10日表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自1970年以來減少超過三分之二。(圖:考艾國家公園臉書)
圖片來源:其他
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10日表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自1970年以來減少超過三分之二。(圖:考艾國家公園臉書)

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今天(10日)表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自1970年以來減少超過三分之二,主要的原因是森林遭砍伐作為農業用地。專家指出,拯救大自然就是為人類自己留生路。

路透社與法新社報導,專家警告說,破壞生態系統恐增加人類感染傳染病的風險,例如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土地變更為農業用地與野生動物交易,是數千種哺乳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與魚類族群數在1970年至2016年之間,平均減少68%的原因。

WWF全球森林作業計畫領導人普萊斯(Fran Price)說:「伐林,在更大的意義上,也就是棲地流失─主要受到我們如何生產與消費食物的影響,是野生動物數量銳減的主因。」

普萊斯將矛頭指向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大規模商業化農業,其中包括棕櫚油、大豆和牛肉的生產。

「全球森林觀察」(Global Forest Watch)指出,熱帶雨林的保育被視為遏止氣候變遷的關鍵,但熱帶雨林2019年以每6秒就有一個足球場面積被毀的速率快速消失中。

環保人士表示,保護現有森林和復育遭破壞的森林,可以儲存更多碳與維繫生物多樣性,有助降低洪害風險與遏阻全球暖化。

WWF這份報告源自125名專家的貢獻,他們針對近4,400種脊椎動物,追蹤近2萬1,000個族群,勾勒自然世界狀態的概況。

報告警告說,自然棲地持續流失,將導致人類和野生動物的接觸更密切,恐增加未來流行病的風險。

WWF總幹事藍柏堤尼(Marco Lambertini)告訴法新社:「在2016年我們記載到野生動物數量減少60%,如今已驟減70%。」「和許多物種數百萬年前就生活在地球相比,野生動物驟減的發生只是一眨眼的時間。」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