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片《鳥居》驚豔國際!台灣團隊奪獎 導演曾敬懿:AI讓想像不受限
台北當代藝術館即日起推出「聲經絡」及「液態之愛」雙聯展,探索不同國家的聲響文化及反思人在身處海量資訊的網路社會中如何思索自我以及自我與群體的關係。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0年跨年大展推出「聲經絡」與「液態之愛」兩個特展,看似不同主題,但卻有著幽微的巧妙連結。
「聲經絡」展覽邀請台灣、菲律賓、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策展人,以身體觀作為意象比喻,演繹四個不同亞洲國家的文化如何透過聲響來傳播。
台灣區塊主要是藉由一首台語歌謠「雨夜花」如何伴隨著台灣聲響機器演進,得以流行至今,探討聲響技術物件與人們心靈共同演進的關係。菲律賓區塊透過詳細影音圖片文獻,呈現菲律賓現代實驗聲響的歷史研究。新加坡展區則由音樂家袁志偉策劃了「夢瀾吞唱片快閃店」,介紹新加坡前衛實驗音樂先鋒曹節的故事以及他如何影響現在的新加坡電子音樂。
馬來西亞區塊則邀請藝術家歐秀詒策劃「銀色噪音:關於流亡的馬來半島局部聲音迴路」,呈現關於大馬國歌的出現、流變與不同版本的樂曲演繹。策展人羅悅全:『(原音)馬來西亞國歌一直有一個爭議就是說,它跟某個很有夏威夷風格的流行歌曲幾乎一樣,所以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抄襲,有人說不是,所以在馬來西亞爭吵很久,甚至跟它相關的、很類似的歌曲全部被禁掉,這件事情到底怎麼發生的?為什麼它會那麼接近一個夏威夷風的歌曲?它跟殖民的關係又有⋯它的歷史是什麼,她(歐秀詒)會在這個展間為觀眾介紹。』
由鄭慧華策展、國際聯展的「液態之愛」特展,呈現7位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展名引用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ugmunt Bauman)提出的「液態論」,探討當今資訊科技網路時代,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鄭慧華:『(原音)我們人跟人的關係保持,隨時在上線,隨時下線,我們隨時可以在YouTube上面看到不同的現場空間,我也可以隨時進入另一個時空,感覺上我們在這樣在這樣的時空穿梭,齊格蒙・包曼在談的是現代性液態世界,其實在這世界是有很多反思的。』
其中埃及藝術家哈桑・汗(Hassan Khan)與11位不同風格、背景饒舌歌手合作,完成大量錄音內容,經過擷取,再透過數位演算器,打造一首可不斷播放、不會重複的嘻哈歌曲。
台灣藝術家吳其育的作品「發光半導體未來」,描述了一個在只有人造光源的未來,反思發光面板背後的主體意識,以及消耗型電子產品在國際貿易展中扮演的角色。

台灣藝術家吳其育的作品「發光半導體未來」,描述了一個在只有人造光源的未來,反思光面板背後的主體意識,以及消耗型電子產品在國際貿易展中扮演的角色。(江昭倫攝)
旅英藝術家王郁媜則打造了「未曾來過」多面向裝置,集結她多年來在國際各地擔任駐村藝術家或是進行田野調查的資料,結合影像投影交織在一起,觀眾觀看時會感覺如同現代社會面對海量資訊時,因為科技便利,得以身處不同空間的真實寫照。

旅英藝術家王郁媜則打造了「未曾來過」多面向裝置,從海量的檔案、田調資料、記憶裡合成想像且重塑了未來的風景。(江昭倫攝)
「聲經絡」與「液態之愛」兩檔展覽將自11月14日展出至2021年1月24日,中央廣播電台受邀為協力媒體,並將於12月13日合作舉辦一場印尼語專場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