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阿嬤林秋月:『(原音)別人我不曉得,我自己就會覺得,我好像變年輕了,呵呵。』
恆春阿嬤林秋月:『(原音)有的會分說「走味」、「無味」,那好,什麼叫做「味」?氛圍、氣氛,讓新的元素進來,但是舊的沒有跑掉,這個我覺得不會有衝突。』
當流行音樂遇上傳統民謠,當六弦吉他遇上兩弦月琴,一場新舊世代合作的音樂革命,也就此展開。
恆春兩世代組成的「瓊麻思」團隊於「半島歌謠祭」演出。
這天,屏東恆春鎮西門廣場傳來陣陣音樂聲,這裡是2020年「半島歌謠祭」活動現場。舞台上,一首重節拍的搖滾樂曲「下雨」,激昂的曲風,讓台下觀眾忍不住搖頭吶喊、氣氛火熱。不過,才一會兒工夫,樂風突然一轉。
恆春半島民謠「思想起」的旋律突然響起,月琴跟重搖滾樂音巧妙融接。自2018年舉辦的「半島歌謠祭」,每年廣邀不同團隊參與「老調新聲」音樂實驗,讓來自各地的音樂人以「傳統民謠」為基底,跟在地傳藝師合作共創新曲,而會有這樣的點子,得先從台上的主唱Summer徐鳳玉的故事開始說起。
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徐鳳玉(左)與在地「藻樂團Seaweed」結合搖滾與民謠傳統元素,演出新曲「下雨」。
愛上恆春純樸民風 徐鳳玉發現民謠斷層
徐鳳玉,是流行樂團「輕鬆玩」的主唱,當年因為創作電影「海角七號」片尾曲而跟恆春結緣,本來是為了當地風光景致而來的她,卻沒想到愛上淳樸民風,2012年移居來此,更因緣際會走入校園教學,但也因為如此,讓她發現了傳統民謠斷層的問題。
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徐鳳玉:『(原音)因為我看到就是,傳藝師都是很老的阿公嘛,那是很在地、很傳統的東西,可是進到學校跟孩子的交流,就是你叫孩子乖乖坐在那邊聽老人家唱閩南語歌,是對孩子來說,你不要講對孩子,對我們那時候都覺得有點枯燥、乏味,對,因為沒有在那個生活環境,所以我就發現有一個困難,那個時候。』
半島傳統民謠曲調悲苦、唱詞也跟生活脫節,徐鳳玉帶著疑惑,陸續參與當地各項民謠活動,直到2018年受邀擔任「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一職,才讓她開始真正鑽研民謠,卻沒想到,這也讓從事音樂多年的她,意外發現了一片天地。
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徐鳳玉:『(原音)我那個時候只知道陳達,在其他源頭我那時候都不知道,想說,好,那就陳達,就Youtube點開來聽,哇塞,他好酷喔,就是陳達就打動我了,以前沒有仔細聽,就他的情緒轉折、甚至他唱的歌詞,他唱很多歌詞是替台灣的那個年代的人權,還有人民生活的不平等,他都寫的,他根本就是台灣的藍調,是Jimi Hendrix。』
徐鳳玉(左)師承滿州「人間國寶」張日貴(右),當了民謠習藝生。(楊雅儒提供)
「老調新聲」計畫 以「音樂」串連新舊世代
自此,徐鳳玉不但專心研究半島民謠,甚至師承滿州「人間國寶」張日貴,當了民謠的習藝生。只是,當年那段發現民謠斷層的問題也躍然心中,突發奇想,誕生出「老調新聲」的實驗計畫,想以「新音樂」串連新舊兩世代。
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徐鳳玉:『(原音)我就突然冒一個想法,我就把這個想法放進去「半島歌謠祭」,因為我的資源就年輕人,不管是樂團什麼的,然後我相信他們會玩音樂、玩流行的,會對這個元素有興趣,我們來問問看,然後叫他們拿我們民謠的元素,我們一起來合創。』
只是拿「傳統民謠」合作共創說來簡單,當百年歌謠碰上新式曲調、當年輕人遇上年逾古稀的傳統藝師,雙方合體創作,不僅挑戰「傳統」跟「創新」的界線,首先還得面臨來自阿嬤們的質疑。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總幹事趙振英就回憶說。
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總幹事趙振英:『(原音)我覺得阿嬤剛開始的時候,接受度不是這麼高,因為他們不清楚,這是在搞什麼,他們覺得「啊,唱歌就唱歌就好了,是搞這個在幹嘛?」。』
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徐鳳玉:『(原音)這中間當然很多困難,包括民謠團體本身,他們會覺得,欸,怎麼可以拿我們的東西,但是很幸運的是,我覺得還好阿嬤、阿姨他們都很信任我們,然後我們也很大膽的找一些音樂人,有搖滾的、有這個貝斯手,然後還有一個香港的、他自己報名來,那阿嬤也都很大方,於是他們就開始做一些共創。』
「半島歌謠祭」邀請世界各地音樂家和半島藝師合創新曲。圖為日本音樂家渥美幸裕(左)與藝師吳登榮合作狀況。(屏東縣政府提供)
國內外音樂人 從傳統曲調找元素共創
團隊除了邀來在地樂團,也邀請包括金曲獎歌手桑布伊、日本渥美幸裕等多位音樂人駐村共創,甚至香港「牧民樂隊」還聞聲主動跨海來台;而金曲獎最佳樂團「猴子飛行員」主唱王湯尼,雖然是聽西洋音樂長大,也試圖從傳統民謠曲調中找出新元素,跟阿嬤合作共創。
「猴子飛行員」主唱王湯尼:『(原音)譬如說他們的調是古調嘛,那可是他們歌詞就可以,他們眼睛看到什麼,他就立刻用那個調唱出來,即興,就是我說實在,我自己也在學習啦,那然後我也是盡量試試看說,有沒有辦法跟阿嬤他們的這一種、這樣子的民謠,看有沒有辦法用比較現代的東西結合這樣子。』
來自各地的音樂人,嘗試以吉他、非洲鼓等樂器跟月琴合奏,誘發民謠內藏的莫名力量,或是改變阿嬤慣用的月琴改以清唱,嘗試各種可能,找出彼此最習慣、也最精彩的演出方式。
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徐鳳玉:『(原音)我沒有對阿嬤們講,我對年輕人說,這是一個很實驗的東西,然後我有幾個很重要的要求,比如說第一個,民謠的東西一定要原汁原味保留,你不可以改變它,我們可以被改變,你去依附著它,這是第一個。然後第二個就是,做流行音樂那種你要拍子很準、音很準,沒有,沒有那樣的東西。』
「猴子飛行員」主唱王湯尼(左)與民謠藝師黃却銀(右)合作演出。(屏東縣政府提供)
新舊世代合作共創 考驗文化磨合
『(現場音)怎麼樣? (「想起我年輕的時候」有沒有,重來重來~)』
只是要求專業音樂人依附傳統民謠,考驗,不僅僅是「音樂」本身,還有來自不同世代的文化磨合,也參與計畫的恆春在地樂團「你太白了,去曬黑」,三位成員平均20多歲,團員楊雅儒就說,跟長輩合作共創,首先就是一場震撼教育。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楊雅儒:『(原音)就想說跟她多聊些歌曲上面的事情,我們就說「這樣阿嬤你那時候,談戀愛的時候是怎麼樣啊?」,就很像「四季紅」一樣,就是裡面的歌詞是相對曖昧的,然後阿嬤就跟我說「沒有啊,我沒有談過戀愛,我就直接逃婚逃了3次」,然後我回去覺得自己就是丟臉,還有覺得非常抱歉非常非常久。』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余楊心平:『(原音)他們其實那個時候,他們婚姻是不自由的,可是我們卻用了我們自己的角度去說,我們要唱的這一首歌,它是一個情、一個愛,然後想要去透過阿嬤來認同我們,這個磨合會讓我更小心的去談這件事情。』
恆春在地樂團「你太白了,去曬黑」與滿州阿嬤共創新曲。左起為團員莊凡、余楊心平、楊雅儒、藝師張三妹與陳玉霞。(楊雅儒提供)
來自屏東本地的團員余楊心平,從小居住在市區,8年前來到恆春,坦言對半島歌謠完全陌生,對老調重彈也完全不感興趣,直到從事社區服務、跟阿嬤接觸之後,才讓他對古老的民謠有了更多的認識。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余楊心平:『(原音)其實對於我來說,接受恆春民謠是因為人的關係,對,因為我完全聽不懂他們民謠在唱什麼,可是因為有在跟在地的阿嬤們就是有在交流之後,然後反而透過他們,跟人之間的交流,然後反而認識了民謠。』
『(現場音)「想起彼當時我們年輕的時候」這樣啦,(這樣好啊、好,「想起彼當時我們年輕的那個時候」,喔,不錯、不錯,好,這樣好、這樣好,讚讚讚)。』
滿州藝師張三妹(中)、陳玉霞(右)與「你太白了,去曬黑」合作共創新曲。圖為團員余楊心平(左)打拍子引導阿嬤開唱。(楊雅儒提供)
半島民謠彈唱自由 年輕人難適應
兩世代從陪伴過程熟悉彼此,也找出相處的平衡點,隨日子一久,這群年輕人才發現,原來民謠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鍵盤手莊凡,土生土長的恆春人,還是南藝大應用音樂系科班出身的學生,她說,參與這項音樂實驗,對從小就沒接觸過半島民謠、而且受過「正統樂理」訓練的她來說,一開始就是個挑戰。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莊凡:『(原音)因為恆春民謠就是跟一般音樂不一樣的是,不是有小節線啊,就是他們今天想要多唱兩秒,就多唱兩秒,多唱兩拍就多唱兩拍,然後就「啊,那這樣我是要怎麼幫她伴奏啊?」,就是人家都是數四拍,然後換一個和弦,那我今天到底什麼時候要幫她換和弦這樣。』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莊凡:『(原音)我們真的是盡量不要去動到阿嬤的東西,因為一個不小心的話,可能會讓阿嬤心裡面感到不舒服,因為他們就是唱了幾十年都是這樣唱了,然後你突然、一個突然跑出來的人,然後你跟她講說「啊,妳這裡就要換下一句」的話,阿嬤心裡一定也不舒服啊。』
半島民謠彈唱自由、不受拘束,兩世代初期練團總是雞同鴨講、各彈各調,年輕人跟阿嬤們不斷討論,找出最佳的呈現方式,經過一次次練習、一次次討論,感覺跟默契就這麼來了。合作的滿州藝師張三妹就說。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會啊,他們會跟我們說,再來我們怎麼唱、怎麼樣子弄,就給我們彈,他們就自己去配,配一配,我們才跟他們一起彈這樣。』
『(現場音)啊,歹細,我沒有給妳5678,(沒5678我就不會了),哈哈哈,沒5678就進不去喔。』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莊凡:『(原音)然後我們就是要看阿嬤嘴巴張開的時候,跟著按下去,然後或是看到她的手要彈下去的時候,跟著一起下,因為真的是每次都不一樣,就是要隨機應變的能力要很快這樣子。』
「你太白了,去曬黑」與滿州阿嬤共創樂曲練習、討論多次。(楊雅儒提供)
挖掘兩代共同點 改編傳統民謠有新意
即使曾經歷經兩代衝擊,但長時間跟阿嬤聊音樂、聊生活,同樣也讓這群年輕人發覺到「傳統」與「現代」的共同點,團員透過自創詞曲,跟傳統民謠「守牛調」相互融接,不但創作出新世代熟悉的曲調,也傳達了獨居阿嬤對遠方子女的想望,以歌聲傳遞出彼此思念的情感。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余楊心平:『(原音)我有想到恆春半島其實人口外移非常嚴重,那個時候我就想說,我是一個恆春半島的遊子,然後我出外工作,然後就有點像是又透過這首歌,來訴說家人裡面,對於出外遊子的心情,然後還有在外遊子思鄉的心情。』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好啊,不錯啊,蓋好聽啦,剛開始我們也是不接受說「欸,怎麼會這樣?」現在弄好了下去聽,就不錯聽。』
滿州民謠藝師張三妹。
借助專業音樂人 推廣傳統民謠有效益
事實上,除了在地樂團,這一首「聽阿嬤唱歌」,則是香港的牧民樂隊經過一整個月的駐村蹲點,跟阿嬤合作共創,將半島民謠「恆春四景」融入其中,並且收錄在正式發行的專輯。
徐鳳玉說,傳統民謠借助專業音樂人的力量,推廣起來將會更有效益。
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徐鳳玉:『(原音)你如果一直「欸,孩子你坐著、你給我彈」,孩子會害怕的,對啊,你如果找了一個,好,你找了一個最近最紅的DJ什麼,「9m88」好了,「9m88」在裡面放一首我們的古調和民謠,你覺得會沒有效益嗎?會有的。』
這一首「長歌」,結合卑南古謠,改編自半島傳統曲調「牛母伴」,由金曲歌手桑布伊跟恆春阿嬤合作共創,不但同樣收錄在新出版的專輯,也曾經在半島歌謠祭活動現場演出。來自土地的情感、對鄉土的吟唱,透過音樂,一下子就跟世界串接了起來。
半島歌謠祭音樂總監徐鳳玉:『(原音)我們期望就是,恆春半島它可以是一個代表台灣,去發展WORLD MUSIC的地方,其實恆春半島所謂墾丁,大家都知道那個Spring Scream春吶,當初創造了墾丁變成一個好像台灣很重要的音樂地方,那我覺得恆春本來就有這樣的環境,除了我們的半島民謠以外,它這裡還有排灣族,也有少少的客家族,甚至還有新住民,它都是WORLD MUSIC。』
而這樣的傳統民謠新改變,讓在地居民就說。
恆春居民黃小姐:『(原音)就是可以讓更多人願意來看吧,我們邀請不同的樂團,他也可以結合民謠,就是讓更多人能夠願意去接觸啦,對,就不會覺得它是死板板、老扣扣的東西這樣。』
恆春居民吳珍儀:『(原音)我就覺得,唉呦,很酷耶,讓年輕人去用這個東西再去變成一個新的樂曲,我是覺得還蠻不錯,也是因為這樣,我後來才開始接觸(恆春民謠)這件事情。』
樂團「玩弦四度」改編傳統民謠「駛牛車」,於半島歌謠祭活動現場演出。
「半島歌謠祭」強調「民謠即生活」,除邀請團隊表演、也讓小朋友以生活寫詩句展示在會場周邊。
恆春小鎮的夜晚,台上台下唱新曲、也唱舊調,這一場新舊世代共創的音樂實驗,不僅讓傳統走出了新意,也讓在地年輕人走入了老聲音,拉近彼此的距離。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莊凡:『(原音)其實從第一年,然後做到現在第三年,然後每年跟阿嬤合作,看著阿嬤自己在台上表演,然後就會覺得,喔,好感動喔,然後眼眶泛淚這樣子,就覺得,我是真的有認識到恆春民謠這件事情。』
恆春阿嬤林秋月:『(原音)重點就是,你一定要讓大家能夠接受你的東西,你才有傳出去的可能,也才有傳到下一代的可能,不就是借助這些年輕人的力量嗎?哈哈。』
新舊世代共創的新曲調,飄揚恆春小鎮,半島民謠,寫在地景色、寫在地故事,同樣也記錄下這群新舊世代,合作共創雙贏的故事。
「半島歌謠祭」音樂表演結合流行與傳統民謠元素,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與。
「半島歌謠祭」活動從在地出發、拉近與現代生活關係,無論音樂表演或比賽活動都吸引不少青年朋友參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