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疫情和火災衝擊,紙風車劇團今年仍與客委會合作推出全新製作客家親子劇「雨馬」,並打造10公尺高巨型馬行動裝置藝術,本週五(12日)、六(13日)晚間於兩廳院藝文廣場首演,週六場更將線上直播,作為獻給台灣和全世界孩子的祝福。
這幾天經過中正紀念堂的民眾,都會看到一隻身高10公尺、身長13公尺、肩寬4.5公尺的巨型馬藝術裝置矗立在廣場上,這是紙風車劇團全新製作新戲「雨馬」中的主角,由400公尺、3公噸鋼管組成骨架,150加侖的纖維彈性水泥塑成肌肉,藍色馬身,為客家藍染延伸發想,馬身上彩繪象徵客家文化的花紋與紋飾,馬鬃與馬尾漆上七彩顏色,意喻雨後幸福的約定,整匹馬神情姿態看上去顯得朝氣昂揚。
「雨馬」是紙風車與客委會合作推出的全新客家親子劇,改編自作家小野30年前所創作的同名繪本,劇情隱喻台灣人追尋自己歷史過程,30年後能以戲劇形式呈現,小野感觸很深。小野:『(原音)當這個「雨馬」出現的時候 ,我心裡充滿感謝,經過30年的時候,它非常和平走向一個非常自由、和平的體制,當我們子孫在這邊誕生的時候,你會對未來更有信心,這塊土地一直往前走。』
紙風車打造10公尺高、重7噸的「雨馬」,是近十年來台灣劇場界最大型行動裝置藝術。(江昭倫攝)
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表示,這是客委會第三度與紙風車劇團合作,除了傳承客家文化意涵,在疫情期間演出,也是獻給全台灣和全世界孩子的祝福。范佐銘:『(原音)透過紙風車那麼歡迎的一個劇團,來演繹我們客家的文化跟語言的內涵,除了剛小野說的台灣的精神之外,也希望透過這齣「雨馬」演出,也讓世界更多小朋友、小孩子看到。』
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指出,因為去年紙風車倉庫大火,燒毀許多工具,使得他們在製作「雨馬」藝術裝置時格外困難。任建誠:『(原音)我們真的從零開始,再邀請我們所有的⋯邀集技術團隊、鐵工、木工、彩繪師傅,花了將近半年時間,我們把它從結構的設計、測試到製作,到完成,我覺得這一路上,真的很激動。』
「雨馬」將於3月12日、13日於兩廳院藝文廣場首演,受限防疫,現場只允許1千名觀眾入場,採線上報名,但13日演出,客委會、紙風車臉書粉絲頁與客家電視Youtube頻道都將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