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中東地區國家伊朗和以色列分別產生新總統和總理,伊朗新總統由得票超過62%「保守派中的強硬派」易卜拉欣.萊希當選;而以色列則由班奈特接任新總理。各方矚目的萊希不僅是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屬意的人選,更成為首次在就職前即被美國政府制裁的在位伊朗總統。
以色列新任總理班奈特,是傳統的「硬宗教民族主義保守派」,也是億萬富翁,不僅擅長以政策及民族主義對大眾進行渲染,其風格亦頗有類似前美國總統川普的風格。未來美國、伊朗與以色列等之間的博弈和三角關係勢必將更加複雜與難解。
美國調整戰略 將資源集中應對中國
無論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亞洲再平衡」,還是川普政府的「自由及開放的印太地區」,可以看出主要的國家安全戰略之一,即是將重心由中東和歐洲地區移向亞太地區,一方面是為了應對中國這個次霸權的崛起,另一方面則是無意再將大部分的軍力和資源放在中東與歐洲。但縮減資源並不意味著放棄,畢竟中東和歐洲是美國長期經營的區域,如今的轉向亞洲是要更加集中火力來應對難纏的對手-中國,並不代表著退出中東和歐洲。
歐巴馬、川普應對中東戰略大不同
伊朗核問題、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和是否兼顧以色列及沙烏地阿拉伯等盟友的憂慮及反應,向來是引發中東地區紛擾最大的關節點。
歐巴馬重視伊朗核問題的威脅,認為必須要有效地控制核武器,促使伊朗遵守已經簽署的核協議,但卻較為忽視盟友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對於伊朗威脅的憂慮。
川普與歐巴馬不同,其極為重視以色列及沙烏地阿拉伯的反應與感受,一心建構以伊朗為中心的「中東安全秩序維護體系」,寧願在2018年時退出伊朗核協議,大力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包括石油業、金融、汽車、科技、飛機等等非能源方面);他認為「伊朗核協議」只限制伊朗發展核武器,但對導彈、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安全框架並沒有加分的作用。當時川普退出核協議的決定雖受到各界非議,但對於伊朗的經濟制裁上卻達到一定的效果,就數據顯示,2019年伊朗的經濟收縮8.7%。
拜登採「極簡主義」 中東博奕恐趨劇烈
拜登試圖擺脫歐巴馬和川普在中東地區所面臨的困境,必須要有更周延的地緣政治考量,一方面對於伊朗的嚇阻與牽制必須有效,另一方面也要讓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感受到美國與其合作的決心;換言之,拜登期盼投入較少的外交、政治和軍事資源,希望藉由這些少少的投入持續維持互動、協調、談判等等國際機制。
在美國、中東國家都開啟新局的當下,此地區的博弈賽局將更加劇烈,籌碼投入的時點與力道的拿捏,都關係著兩方的互信與壓迫。拜登在中東的戰略,有人說是極簡主義戰略,想要去除歐巴馬時的繁瑣顧慮,又不想落入川普時的義無反顧。
伊朗的豪賭與「找靠山」戰略
伊朗在去(2021)年美國總統選舉時,在川普對其進行激烈手段時,以克制的反制作為來因應,原因在於伊朗和中國一樣,都在等待新任美總統出爐,寧願等到美國新領導人上任再行磋商,也不願在懸而未決的競選階段和美國硬碰硬。但伊朗也未將希望全押在拜登身上,仍然不斷在博弈中爭取對己有利的優勢與贏得更多籌碼:
伊朗領袖哈米尼和習近平2016年會面情形。兩國仍保持著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資料畫面:取材自哈米尼官網
第一、伊朗向中國與俄羅斯靠攏,中國趁美國轉出中東之際填補空缺
中國已和19個中東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文件,並且和伊朗、阿爾及利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多個國家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伊朗在今(2021)年3月更簽署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加強兩國在經貿、能源及安全領域的全方面合作,孤立美國在中東勢力非常明顯。
第二、中國與伊朗相互合作弱化美國印太戰略
在伊朗強硬派崛起的同時,也不畏懼與美國進行抗衡,中國有計劃地介入中東,不僅干擾美國原所想漸漸撤出的戰略規劃,也讓美國必須繼續分神處理中東問題;而伊朗方面,經濟制裁是以往美國對其常用的手段之一,而今伊朗與中國、俄羅斯結盟,美中高度依賴的關係已非美國單方利用某個領域的紛爭得以左右,加上中國與歐盟及中東歐間的合作關係已非比往前,美國欲集結「民主同盟國們」來圍堵中國的力道想必要非常巨大。
第三、中國已成為中東地區和東協各國的橋樑,意圖「斷電」美國
在今年中國外長兼國務委員王毅接連訪問中東六國及東協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四國,充分顯現中國欲引領國際秩序的意圖與態勢。一向被視為美國挑戰者的中國,加強與各個區域國家的串連,並將自己作為區域聯繫的橋樑與領導者,其目的便是在將美國「斷電」,分掉美國的既有勢力。
未來的中東地區不平靜已成實然,時有角力互爭也成應然。單一大國在這個區域的控制力與影響力必定大不如前,中東受大國決定的時代已經結束,日後在國家安全戰略的自主性將會更高,但區域的衝突與和平穩定如何獲得平衡,勢必值得密切關注!
延伸閱讀
→日本防衛副大臣:須警覺中國威脅 保護台灣
→中國「以疫謀台」被美日及時出手擋下來
→台灣的機會!美國「合縱歐亞 天下圍中」成局 中國難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