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高傳染力的Omicron變異株,中國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迅速升溫。儘管絕大多數的個案都還是無症狀感染者,但中國當局堅持「動態清零」防堵疫情,不但已引發民怨,也對經濟造成進一步的衝擊。
Omicron發威 疫情升溫
中國正遭遇自2019年12月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最嚴重的感染擴散,在4月3日還首次了出現單日新增確診破萬的最高紀錄。
曾是中國抗疫模範生的上海,是這波疫情的重災區。雖然在3月底起實施全民「足不出戶」、等同封城的「全域靜態管理」,但目前看起來疫情仍在擴散中。
嚴格的防疫措施已嚴重影響民眾日常生活,民怨正在累積。此外,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策略,也導致經濟損失。在大多數國家正試圖與病毒共存之際,中國的清零政策可以堅持多久,面臨考驗。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戰爭、通貨膨脹,以及在中國似曾相識的封鎖,正在形成全球供應鏈的一場完美風暴。
當中國發生中斷時,衝擊會很大,因為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的製造產能都在中國。
如果你在網路上購物,很有大的可能產品是在深圳製造的。中國網路零售出口商大約一半是設在這個擁有1,750萬人口的中國東南部城市。
封控措施 衝擊全球供應鏈
因此,當深圳因COVID-19病例激增而於3月13日宣布封城時,給全球企業帶來了衝擊。
工廠不得不停產,城市則變成了鬼城。
根據監測全球貨運情況的「project44」,在中國一些港口等候的船舶數量已經增加。「project44」資深副總裁康平(Adam Compain)說,「我們看到在深圳鹽田港外等候的船舶數量增加了28.5%」。鹽田是對歐洲和北美的主要出口港。
去年,鹽田也曾因為COVID-19而閉港,導致耶誕節期間交貨嚴重延誤。
中國的製造業產出才剛從2月農曆新年假期後漸漸恢復,但此時卻祭出封城的措施。
不過,儘管中國的COVID-19措施很嚴厲,但至少大多數封鎖都不會持續太久。
中國英國商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China)常務董事林奇(Steven Lynch)表示,「這是一把雙面刃…中國很快做出決定,導致了巨大的破壞,但隨後情況也會相對的迅速恢復正常」。
封城非首次 部份企業已有應變
而這一次,企業似乎也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林奇說,「我們以前見過這些封鎖,因此已經採取了強大的供應鏈管理」。
舉例來說,商務電子巨擘亞馬遜(Amazon)已增購中國庫存,以緩衝早期Omicron激增的任何潛在供應中斷,因此預期最新的封鎖措施不會造成嚴重的斷鏈。
亞馬遜發言人告訴BBC,「我們能夠透過把可用貨物轉移到該地區鄰近的倉庫,來應對這次的封鎖」。
另一個例子則是為蘋果(Apple)生產iPhone的富士康,已把生產轉移到其他製造基地,並要求員工處於閉環系統中,也就是在園區中生活和工作。
中國恆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對於富士康來說,這可能比較容易…但對於許多生產商來說,他們必須依賴其他零件的運輸,而且大部分都在同一地區,所以真的很難遷移,因為中國境內的運輸也同樣受到干擾」。
這種情況使人們重新關注中國的清零政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表示,中國將堅持清零政策,但也強調,COVID-19措施不應造成經濟痛苦。
堅持清零的成本 企業考慮外移
如果中國繼續其清零的政策,感受到真正痛苦的可能是中國的經濟,以及中國所供應的全球消費者。
跡象顯示,著眼於長期成本,一些公司正重新考慮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新加坡最大的貨櫃運輸公司豪率(Haulio)執行長姚文杰(Alvin Ea)認為,透過尋找中國以外的選擇,該行業已經變得更具彈性。他說,許多公司已經將他們的一些資源和計畫多元化,而不是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姚文杰指出,「從東南亞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會看到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工廠的訂單會增加」。
追蹤海運數據的挪威公司Xeneta首席分析師桑德(Peter Sand)也認同這個觀點。
他說,「公司的應變計畫包括增加庫存,在鄰國建立生產設施,或者可能是更昂貴的選擇,把一些製造業帶回靠近主要客戶的地方」。
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的哈特(Michael Hart)說,儘管仍是非常少數,但商會的一些成員已在考慮搬遷業務,「去年做此考量的人當中,有22%是因為COVID-19相關的限制,相較於前一年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