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亞洲行,從南韓訪到日本,不但與南韓總統尹錫悅發表共同聲明,更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同時也召開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領袖峰會,拜登此趟旅程確實把美國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表示得相當清楚,不但提及軍事安全的合作,更涉及經濟安全的討論,拜登要建立一套多邊的合作計畫,劍指的就是中國,將其區隔在新的安全圈、經濟圈之外,當然這也關係到台灣的國家利益。
美對台政策未變 拜登稱武力保台是口誤嗎?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cob Sullivan)日前對外表示,台灣不會被納入IPEF的首輪名單之中,不過他強調台美經濟夥伴關係的深化,是在雙邊的基礎上進行,顯然,美方並不想在尚未成熟的IPEF考慮台灣,畢竟目前該架構仍是處在倡議的階段,各國都還在觀望,而且又涉及到可能成員對架構內容的各種考量,此時此刻把台灣放進名單中,一來無助於台美在半導體與供應鏈等方面合作,二來將可能讓部分國家受到「中國因素」的干擾,台灣自然不會被列入目前順位之中。
台灣被排除在IPEF的首輪名單之外,看在中國及親中者眼中,當然是見獵心喜,無不在台美關係上見縫插針;不過,消息一出不到一天,拜登接受媒體提問時表示,倘若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攻擊,美國將以軍事力量介入來保衛台灣。拜登協防台灣說一出,立刻引起關注,台灣國內部分親中人士紛紛跳腳,一再以白宮「對台政策未改變」,以及拜登日後表示「對台戰略模糊不變」,來解釋拜登的「口誤」;問題是,拜登過去已有多次類似的說法,難道真的是「又失言」了嗎?其實不必然。
蘇利文在日前與中國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對話後,曾表示「台海情勢升溫,是因為中國採取軍事挑釁的舉動」,顯然,美國反對中國一再對台進行軍事恫嚇,自拜登上任以來,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美國也在各種雙邊及多邊場合中,將「支持台海和平穩定」列入共同聲明,以及強烈表示反對中國片面改變現狀,這趟亞洲行,拜登與尹錫悅、岸田文雄也都再次重申,顯然,拜登多次提及美國會軍事介入的說法,是有其戰略意義。
維持對台「戰略模糊」 仍會「協助」台灣防衛
美國對台的戰略方針未有改變,換句話說,所謂的「戰略模糊」並不代表美國「不會軍事介入台海衝突」,而是要透過「不明說」的模糊態度,來讓中國相信美國有「介入」的可能性,從而嚇阻中國不要輕舉妄動;相反的,也同時透過模糊來告訴台灣,「美國也有不介入的選項」,台灣不能軍事挑釁中國,而且也必須加強自己的防禦能力。說白了,無論是「清晰」或「模糊」都是要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這是依循情勢需要而調整,就算是模稜兩可,美國都不可能放任中國對台灣恣意而為,而拜登的介入說法,正是要提高戰略高度。
拜登不可能不清楚美國基本政策與立場,美方近期不斷強調美國遵循的是自己的「一個中國政策」,而不是「一個中國原則」,甚至美國國務院在一份官方簡報中,刪除「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不支持台獨」的說詞,美國採取更明確的說法,一來是要中國清楚美國的原則未變,二來要警示中國不要給美國「塞話」;在連結拜登「美國軍事介入」的說法,其實就是要說給中國聽,中方不要再測試美國的底線,美國勢必會有反制動作。
持平而論,拜登身為美國總統,以總統之姿出訪盟邦,如果把他的「美國軍事介入」視為口誤或失言,恐怕是輕看了美國對台灣戰略價值的重視態度,或許拜登的說法出乎幕僚的意外,甚至這趟亞洲行並沒有類似議題的準備;不過,拜登這樣的說法並非首次,白宮會立即發出說明,以及隔日媒體再提問時,拜登也表示「政策不變」,其實就是要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換句話說,以美國的戰略原則來看,本來就是要力保台灣不受軍事侵略,採取什麼手段協助台灣避免受到攻擊是策略的選擇,軍事介入是其中一個選項,無論怎麼選擇,就台灣的戰略價值,美國絕對不可能放任中國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延伸閱讀
--拜登軍事保台說 吳釗燮:自助而後人助
--拜登稱願軍事保台後 布林肯26日演說談對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