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往香港人移民後可隨時回港探親,如今在國安法下,有些人移民後對回港感到不安和恐懼,只因他們曾為公義、為港人福祉發表與政權不同的意見,即使已離港,心靈也難完全自由。
逾11萬港人獲BNO
2020年6月30日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再現移民潮。英國內政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約12萬3,400名港人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簽證計劃,當中11萬3,742人已獲批。
BNO簽證計劃於2021年1月31日實施,容許申請人在英國居住5年後取得永久居留,6年後可入籍成為英國公民。
馬仲儀:異鄉人心靈的牽掛
前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已經在英國生活約8個月。她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國安法實施後,香港處於高壓的政治環境,社會氣氛令她有種窒息的感覺,加上香港的公共醫療衛生政策已被政治凌駕,並非以科學為本;若繼續在港行醫,可能會違背醫生應有的專業態度,所以決定在彼邦延續行醫的使命。
她說,當時不覺得自己是移民,因為移民像是與原居地切割,而她一直希望可再回港。但過去一年半,香港政治環境進一步惡化,一些普通市民在社交平台發表有關疫苗的言論都被捕,令她感到國安法已非只針對政治人物,任何人發表與政府不一樣的意見都有風險。
一向敢言的馬仲儀,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曾以會長身份質疑警察使用過份武力;疫情時,她又提出政府要尊重市民選擇是否接種疫苗的權利,不時成為親政府媒體攻擊對象。
她坦言,現在對於再回港感到恐懼,但不服氣,「我是香港人,我應有出入境自由。」 遠在英國,馬仲儀對香港的感情沒有減少,「只要你仍然非常關心香港,心靈上都會有牽掛、恐懼,無法得到完全自由。」
鍾劍華三度遭約談走天涯
同樣赴英的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今年4月離港。他表示 ,香港經歷80及90年代兩次移民潮,他都沒有想過移民;即使香港實施國安法後,他也沒被嚇倒,繼續留港做時事評論工作。
不過,當身邊朋友一個又一個被捕,他開始想,「如果自己坐牢,難道要80多歲的父母探監?」而且在香港可讓他發表評論的空間愈來愈少,曾經投稿的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都結業,加上先後3次被警方約談,因此決定離開香港。
鍾劍華抵英後繼續在網路上發表有關香港的時事評論,並成立海外教育網路平台,為香港家長及師生提供客觀的學習素材。
「離開香港是希望可以保留自由意志,如果過去兩年我在香港都沒有收聲(停止發表評論),沒理由去到一個較安全的環境後便收聲,反而更加有責任發聲。」鍾劍華說。
鍾劍華仍希望有一天可回去土生土長,培育他成才的地方,「我真的很喜歡香港。」不過,人身安全的憂慮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