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2日晚間訪問台灣,中國1日突然禁止台灣上百家廠商的食品進口,今天(3日)更宣布暫停對台出口天然砂、暫停進口台灣柑橘類水果等,引發對台擴大報復的聯想。學者指出,這些算是象徵性處罰,台灣也有反制之道,例如禁止對中輸出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但從經濟利益面來看,中方沒有必要擴大報復到這麼極端,讓兩岸經濟走到兩敗俱傷的局面。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2日晚間飛抵台北松山機場,碰觸兩岸關係敏感神經,中方1日深夜率先禁止台灣上百家食品廠商進口,3日還加碼,暫停對台灣出口天然砂,暫停進口台灣的葡萄柚、檸檬等柑橘類水果以及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等漁產,種種作為都讓外界解讀是擴大對台經濟報復,也讓外界憂心兩岸恐引發經濟戰。
對此,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指出,經濟戰是否開打,須看中國動手到什麼層面,目前是祭出軍事演習打擊投資人信心,禁止台灣食品、農漁產品進口等,這些遭禁項目佔台灣出口中國比重低,經濟層面影響不大,但會衝擊相關從業人員、就業市場,算是象徵性的處罰。
邱達生表示,若中國報復項目涉及到石化、運輸、機械、紡織等4大產業,因屬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重點產業,等同使ECFA名存實亡,即便如此,這4項產業在ECFA洽簽後,佔出口中國總金額的比重其實是逐年下滑。他說:『(原音)這4大項目佔台灣出口中國大陸的總金額逐年在下滑,比重上逐年在成長反而是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但是這兩項又不在ECFA裏面。總結來看,ECFA、農產品,中國並不是有很高得需求,而且等到他能夠發展出相關技術的話,他就會採用進口替代策略也就是所謂紅色供應鏈。』
邱達生認為,中國現在最需要台灣的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這佔台灣出口中國比重6成以上,中國在擔心美中科技戰下,將來恐難取得高科技中間財的情況下,不但不會禁止,且還會大量鼓勵,也就是說,這兩大類貨品可成為台灣的反制之道。
邱達生指出,單以經濟利益來看,中方要升級經濟制裁到EFCA這個兩岸之間的唯一經貿連結,可能性不高,且在台灣也有反制之道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