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最近發布一份最新氣候報告,被聯合國秘書長形容為「人類生存指南」,氣候科學家強調,解決地球暖化時間有限,呼籲各國採取緊急行動,儘快達成淨零排放,讓人類有個可永續的未來。
加速減碳 避免氣候災難加劇
聯合國3月20日發佈「氣候變遷2023:總結報告(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形容為「人類生存指南」,並表示「人類正如履薄冰,而這層冰正快速融解」。這份報告一面警告時間不多了,一方面並提供解決路徑,提醒人類,生存仍有一絲希望。
在報告公佈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在瑞士與各國政府及專家舉行為期一週的會議,並綜合2018年以來的環境衝擊評估,完成這份36頁的摘要報告。
雖然科學家警告,關鍵的全球氣溫控制目標可能無法達標,但也指出,加速減少碳排,應能避免氣候變遷引發的劇烈衝擊,也可透過潔淨能源及科技,避免氣候災難加劇。
暖化已1.1度 糧食匱乏恐惡化
此前各國政府已同意採取行動,阻止全球氣溫在這個世紀結束前上升超過攝氏1.5度。但事實上,地球均溫早已上升攝氏1.1度,專家指出,2030年恐怕就會突破1.5度。
氣候導致的糧食及水源匱乏,預期也將隨著日益暖化而增加。當這些風險遇上其它不利事件,例如疫情或衝突,將變得更難應付。
太平洋海島國家預期受到衝擊最為嚴重。小島嶼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主席盧特魯(Pa'olelei Luteru)說,「在我們的人民被迫流離失所、氣候承諾未兌現之際,化石燃料產業卻在享受數十億美元的獲利。不能再有藉口繼續缺乏行動。」
地球半數人 百年內面臨極端濕熱
報告指出,到了2100年,以往一世紀只發生一次的極端海岸洪水,預期至少每年都將在全球半數的驗潮(tidal gauge)站出現。驗潮站是記錄海平面的地方。
不只洪水威脅,根據研究,即使暖化上限是攝氏1.8度,地球有半數人類在2100年前,可能會暴露在極端濕熱、危及生命的環境中。報告並預估,極端濕熱將對熱帶地區造成致命影響,特別是東南亞、西非及巴西部份地區。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是200萬年來的最高。報告指出,「即使是在短期內,在溫室氣體排放非常低的情況下,全球暖化也可能達到攝氏1.5度。」
這份報告的核心撰寫小組成員、氣候學家奧托(Friederike Otto)告訴BBC,「如果我們的目標是1.5度,但結果到達了1.6度,這仍大大好過於我們說,太遲了,我們註定失敗,我們連試都不想試」。這份報告表明,嘗試努力仍有很多贏面。
低碳生活有助大幅降排
報告指出,預測來自現有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例如油井及天然氣管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因要保持在這個關鍵溫度門檻下,而破壞剩餘的碳預算(carbon budget),即仍可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德國國際安全事務研究所的專家吉登(Oliver Geden)告訴BBC,「我們已有的化石燃料設施將會耗盡碳預算」,「開放新化石燃料設施的剩餘碳預算,與攝氏1.5度的目標絕對不符。」
不過,報告強調,超過1.5度不會是世界末日,因為或許只是「暫時超過」。報告的作者們表示,他們很樂觀,迅速巨大的改變可以實現,並指向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價格大幅下跌。他們也主張消費者在飲食、糧食浪費方面的改變,以及人們轉向選擇低碳交通工具,能大幅降低在許多部門的碳排。
這份報告並認為,除了儘快達成淨零,大規模使用碳移除技術仍是必須的。不過,部份觀察家對此有所疑慮。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學者法爾(Lili Fuhr)說,「我們知道什麼需要發生,但是碳移除跟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的想法會是巨大的分心。」
關鍵在政府意願
報告強調,政府有權透過公共資金、向投資人發出明確信號,及擴大有關政策來排除障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主席李會晟在一項專訪中說,「我們有知識、技術、工具、財務資源,所有克服長期已知氣候問題的必要工具」,「現階段缺乏的,是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的強烈政治意願。」
UN籲各國早10年達成淨零
李會晟在報告中指出,「轉型變革在取得信任下更有可能成功,每個人共同努力,優先考慮降低風險,並公平分擔利益及負擔」。他說,「這份報告強調了採取更具雄心行動的急迫性,並表明,如果我們現在就行動,仍可以為所有人類確保一個宜居並可永續的未來。」
響應報告呼籲採取更緊急的行動,古特瑞斯敦促各國都應將淨零目標提前10年,他說,「已開發國家領袖必須承諾,盡可能在接近2040年時,達成淨零排放。」
他呼籲,那些目標在2050年或之後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國家,包括中國及印度,應該要加速實現目標,早日拆除威脅人類生存的氣候不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