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在今天夏天遭遇到極端天氣的侵襲,中國更遭遇前所未見的高溫與洪水,但環境運動人士指出,身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的中國,卻並未因此展開對氣候變遷的廣泛討論。
中國今年夏天面臨了創紀錄的高溫與歷史級的洪水,首都北京遭遇140年來最大降雨,北京附近的河北省,尤其是北京西南部的涿州市災情極為慘重,但這並未能在中國國內,引發大眾對於中國如何緩解氣候變遷的辯論,環境運動人士也對錯失了這次機會感到失望。
儘管中國官方媒體和官員曾經表示,氣候變遷讓中國更難以承受極端天氣,但今年中國境內鮮少談論相關問題,更不用說提到極端天氣與中國自身的碳排放之間的連結。
中國是全球碳排量第一的大國,佔全球總排放約三分之一,而且目前排放量仍不斷成長。
北京綠色和平資深顧問李碩表示:「對中國政府為氣候議程累積足夠的社會支持來說,我實際上認為這是一次重大的機會錯失」。李碩說:「而且在要得到某種更貼近現實的新論述上來說,所達成的非常低。」
中國遭遇歷史級高溫、豪雨
今年夏天,全球面臨到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7月的平均氣溫達到史上之最。在中國,從北部到東南沿海,都出現創紀錄的高溫。
北京曾經連續近一個月每日氣溫超過攝氏35度,打破了數十年以來的紀錄。西北部的新疆吐魯番更在7月16日記錄到超過攝氏52度的高溫,創下中國史上最高氣溫的紀錄。
緊接在高溫之後的是前所未見的豪雨,颱風杜蘇芮與卡努接連侵襲中國華北與東北地區,帶來驚人雨量,使得北京王家園水庫降雨達到745毫米,創下140年來的最大降雨量。隨之而來的洪災也迫使北京和河北省疏散超過130萬人,並有數十人因此喪命。
極端天氣未驅動中國氣候變遷討論
儘管這些高溫與豪雨導致嚴重的災情,路透社報導,但這些極端天氣並沒有轉換為動能,推進中國在氣候變遷上的討論。
報導指出,官方網路搜索指標顯示,儘管中國民眾近幾週在微博和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上廣泛討論惡劣天氣,但關於氣候變遷的搜尋量卻沒有大幅上升。
相反地,根據搜尋結果,許多官方媒體聚焦於中國在對抗氣候變遷上展現的領導力,以及呼籲已開發國家承擔更多責任。
威權環保主義 氣候論述成政治工具
從中國的政治運作來看,中國理論上完全有能力發起自上而下、由國家主導的運動,來支持政府的政策,讓中國成為氣候行動的領導者。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方克成今年6月發表了一篇論文,使用「威權環保主義」這個詞指出,北京運用氣候訊息的方式,與其他國家不同。
方克成說:「就像在中國的許多其他議題一樣,氣候變遷基本上是被媒體用來頌揚國家和最高領導人的一個議題,也被用來攻擊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
其實,中國對氣候變遷的討論並非一直如此。大約在10年前,一場由基層領導的空氣污染行動,曾促使中國領導人清理充滿霧霾的天空,特別是在首都北京。
壓制言論自由 氣候論述故步自封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傳播學教授潘忠黨表示,部分問題在於中國政府擔心有了言論自由後可能帶來的後果。潘忠黨指出,中國政府沒有最低限度的自信,來允許辯論或討論這個議題。
中國國家主習近平對非政府組織、公民社會和媒體自由的打壓,使得任何來自基層的氣候變遷行動的可能性,變得非常小,並迫使倡議人士不得不適應這種情況,並試圖影響日漸集權的領導階層。
上海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環境學助理教授李逸飛指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政府幾乎完全封鎖言論自由,結果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走回去。
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 碳排不減反增
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7月訪問中國時,重啟了世界這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陷入僵局的氣候對話。凱瑞希望說服中國加快減少碳排放的步調,並儘快停止使用污染最嚴重的化石燃料。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重申,中國將堅持在2030年起開始削減碳排,並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但他也強調,達成減碳目標的方式和節奏要「自己作主」,「絕不受他人左右」,似乎暗示不會與美國合作。
數據顯示,中國今年的碳排放量不減反增。根據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中國2023年第一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去年同期成長10%,比2021年創紀錄的水準增加大約1%。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糜偉(Lauri Myllyvirta)表示,儘管出現極端天氣,中國近幾個月強調的是有關能源安全,而非氣候變遷的訊息。
對中國來說,糜偉認為,「在此背景下,強調中國的碳排角色,甚至要說已經制定政策來降低排放,將不符合其論述,而且可能太過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