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3)年10月時,中國針對台灣關稅壁壘調查,鑑於情況複雜,延長至明(2024)年1月12日,對於中共來說,延長對台的調查時間,不但可以測試台灣的反應,也是中共延長戰場舞台的一種方式。但在前幾天,中共商務部無預警在12月15日拋出「對台關稅壁壘調查結果」,指台灣對大陸存在違反「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構成貿易壁壘,一錘定音。
為何突然提前約一個月公布調查結果,故有其原因。對於中共而言,中共預設的兩手策略,亦即在WTO喊冤,用ECFA打壓台灣,刻意製造攻防平台,但如今將此平台收起,是否準備開啟另一波攻擊,值得密切關注。
原延長至選前公布結果 是對台進行壓力測試
中共自今年4月12日起對台灣2509項商品啟動貿易關稅壁壘調查,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初步調查結果將於10月12日暫時結束,原訂最遲將於明(2024)年1月12日結束。對於中共來說,製造輿論及持續性的攻防平台,不僅進可攻,退可守,也可凝聚中國內部人民對台灣議題的關注,暫時性減緩其他經濟或社會議題上的壓力;對台灣而言,由於適逢明年大選的激戰期間,除了以認知作戰進行對台一般民眾影響外,也需有上位式議題對台灣政府進行壓力測試。對於中共來說,這樣的操作模式,可以維持平盤或只賺不賠的基本獲益。
定調台灣違反關稅壁壘 對台介選策略調整?
在12月15日,中共商務部提早約一個月認定台灣違反兩岸協議,亦即違反ECFA相關條款。還記得於今年8月時,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曾表示,大陸對於ECFA是否停止,表示沒有這回事,更表示,商務部ECFA是與反傾銷連在一起。隨即在10月中共商務部便延長三個月的調查時間,依這個脈絡觀察,中共原先是預設要在這個議題多觀察台灣的民間及官方反應。如今,緊急收掉這個攻防平台,是否意味著剩下不到一個月時間的台灣大選,介選作為可能急轉和調整;換言之,反制手段是否蓄勢待發?可以進一步觀察。但,估計中共現時對這個議題下一個註解,是要將ECFA議題倒回到原本的軌道,必須由中共官方喚醒兩岸民眾的記憶,呈現出ECFA議題是由中共主導,不需台灣置喙,即便中共定調違反關稅壁壘,對於ECFA是否處理,中共的說法以「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看起來仍是點到為止的措詞方式,解釋權還是由中共抓在手上,仍有保留空間。
推測定調說法 嚇阻大於實質處理
由於中共此次對台介選模式的轉變,基本上不由官方直接涉入,至多在國台辦發言人層級呼應台灣內部人士的說法,刻意模糊介入的色彩。中共也緊盯台灣選舉民調的變化,此次定錨台灣構成貿易壁壘,無非是在台灣大選進入激戰時期後,給予台商或經濟上的壓力,可能造成其需具體表態而有作為,藉以變化某些特定族群的投票傾向。實質上,若中共於此時間點明確中止給予的關稅項目,倒有極大可能用力過頭,引起反效果,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估計在最後關鍵時點,嚇阻作用可能大於實質處理。
九二共識是毒藥還是解藥?
中共不斷藉由各種打擊手段,將台灣多數民眾思維拉回到九二共識,企圖活化過時的共識,在在以無九二共識,就沒有兩岸貿易和經濟。而重點在於,九二共識的市場已經逐漸淡化,九二共識目前已非僅中共與台灣之間的共識問題,其他國家,如美、日...等他國的反應也須考量於內。對中共而言,美、日等他國對台的支持,等同將台灣與九二共識拉遠;而對台灣而言,美、日等的支持,等於增添台灣主權及主體性。所以這個共識,從目前看來,不再只是兩方之間的關係,而是多方力量共同構築的微妙結構。所以,對於九二共識不能以毒藥或解藥來論定,或許它可能就是一種過期的無效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