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挽救中國瀕臨窒息的經濟窘境,繼日前人行與金融監理機構推出大規模救市政策後,《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指出,中國政府正在考慮對最大的國有銀行注資高達人民幣1兆元(約1420億美元、新台幣4.52兆元),以增強其支持陷入困境經濟的能力,這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首見。
知情人士表示,這次大規模注資資金主要來自發行新的特別主權債券,目前細節尚未做最後確認,仍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國銀不斷被要求救經濟導致利潤創新低
中國的大型銀行一直面臨著來自監管機構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它們透過向高風險借款人(從房地產開發商和房屋所有人到現金短缺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提供更便宜的貸款來支撐陷入困境的經濟,因而面臨利潤率創歷史新低、利潤下降和壞帳上升的困境。最近,一些銀行持續響應政府的號召,在利潤成長和利潤率下滑的情況下,首次發放中期股息以支撐股市。
而在中國宣布大幅降低抵押貸款利率並大幅削減關鍵政策利率以重振經濟後,雖然六大銀行資本水位仍遠超過要求,但仍急於補充銀行資金。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長李雲澤日前曾在救市政策記者會上透露,政府將採取行動增加六家主要商業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但沒有詳細說明。
中國六大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根據統計,截至6月底,它們的平均核心一級資本適足率略有下降至11.77%,但仍高於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8.5%的要求水準,但上半年,中國商業銀行綜合利潤僅成長0.4%,為2020年以來最慢成長。
長達十年金融業改革後再次出現鉅額助資
報導表示,這並不是中國政府第一次介入支持其銀行,其中大多數銀行仍由國家控股。
中國曾在1990年代末首次救助四大銀行,當時四大國銀的不良貸款率飆升至40%左右,為此,政府透過出售特別債券籌措資金,並設立國家運營的壞賬銀行,以面額購買1.4兆元不良貸款。這些努力基本上獲得成功,為十多年來的高速成長奠定了基礎,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幫助許多最大的公司進入全球資本市場。
2000年代初,國銀因政策要求對無利可圖的國有企業提供貸款後,陷入不良貸款困境,政府因此注入了6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資本重組。
到了2008年,中國農業銀行獲得了約190億美元的救助,為銀行業長達十年的改革劃上了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