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遇見柏林(一)/無需語言文字 柏林讓你感同身受歷史傷痛

  • 時間:2024-10-07 23:3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遇見柏林(一)/無需語言文字 柏林讓你感同身受歷史傷痛
矗立在施普雷河畔,博物館島上的柏林大教堂。(李雅言 攝)

德國首都柏林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二戰時期幾乎被摧毀殆盡,冷戰時期又被一分為二,面對眾多歷史傷痕,柏林的紀念方式很獨特,不需要語言與文字,就能讓你感同身受那份歷史的悲涼與沈重!

走進柏林,跟想像中很不ㄧ樣。歷經二次大戰的摧殘,冷戰時期的分裂,我以為柏林是沉重的!走在歷史地標「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廣場上,著名的林登大道 (Unter den Linden)可以直達「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紀念館」(Neue Wache) 以及納粹當年焚書的「倍倍爾廣場」(Bebelplatz)。 這段充滿傷痕印記的道路現在是柏林人表達意見的殿堂,整條大道上竟然同時進行著好幾場集會活動,有政治的、宗教的、人權的、還有反戰的,人們大聲疾呼、表達訴求,連空氣中都彌漫著自由 .... 。我以為的柏林是保守且背負枷鎖,實際上的柏林卻是開放而不受禁錮!

柏林著名地標、布蘭登堡門廣場的抗議活動。(李雅言 攝)

柏林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來回應歷史!

在當年被納粹焚毀兩萬多本書的倍倍爾廣場上,設計了一個「沒有書的圖書館」(The Empty Library),在挖好的地窖裡只有空空如也的書架,一本書都沒有,但裡面空間剛好能放那被燒毀的兩萬本書;而在廣場對面的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門口,卻終年擺放了整排舊書攤,似乎訴說著無論焚毀多少書籍都無法抑制思想的傳播!


「沒有書的圖書館」(The Empty Library),在挖好的地窖裡只有空空如也的書架。(圖:Aaron Siirila, CC BY-SA 2.5/ Wikimedia)

在現存柏林圍牆遺址中最長的一段「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有來自世界各地上百位藝術家在牆上作畫,色彩豐富的塗鴉描繪出跨越圍牆的行動,也刻畫著人們對分裂的厭惡、對自由的體悟!

在「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紀念館」裡,偌大的空間只擺了一尊母親抱著死去孩子的雕塑,雕塑正上方的天窗沒有玻璃,就讓雕塑暴露在烈陽、大雨、和暴雪之下,空蕩蕩的館內無需任何文字,任誰都能感受那母親的巨大傷痛!

同樣的在「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也看不到任何一個加害或受害者的名字,因為再偉大的碑文都無法把歷史如實回放。當你走進那2711片高低不齊的水泥板塊中,愈往中間深處,兩邊版塊就愈高大,強烈的壓迫感也隨之襲來,好似困在一個水泥迷宮,看得到腳下、望得到天空、卻等不到盡頭 .... 柏林讓我們知道紀念歷史不需要過多語言或文字, 真正需要的是反思與感同身受!(特約記者李雅言在德國柏林採訪報導)

走進深處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兩邊板塊高大而壓迫,最高達4.7公尺。(李雅言 攝)

 延伸閱讀 

遇見柏林(二)/廢墟中重建 融合古典與現代的設計之都
遇見柏林(三)/柏林最受歡迎的街頭小吃—咖哩香腸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