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奉獻獎/翻轉精障者命運的溫馨長路 林知遠與玉里31年的約定
疾病管制署今天(8日)表示,非洲盧安達共和國自9月27日出現首例「馬堡病毒出血熱(Marburg Virus Disease)」之後,截至10月7日已有56例確診病例,不過多數是在某2醫院的院內感染,其中12例死亡,致死率達21.4%,至於匡列的400多名接觸者仍在持續追蹤。
因此疾管署已將盧安達馬堡病毒出血熱的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呼籲前往該國的民眾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同時避免接觸醫院病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資訊,目前已有病患及接觸者進入盧安達首都、邊境縣市或進行國際旅遊,評估該國國內傳播風險為非常高,區域傳播風險亦為高,全球傳播風險則仍低。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馬堡病毒的感染源可能來自果蝠或非洲綠猴,感染後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高達88%!症狀為發燒後一周內,身體多處出現自發性流血,包括腸胃道、鼻腔、牙齦,呈現七孔流血的狀況,嚴重時就會休克死亡,而且目前沒有疫苗可施打,藥物也還在試驗階段。
因此馬堡病毒出血熱目前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去年在赤道幾內亞爆發疫情時,曾採用COVID-19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作為恩慈療法,盧安達現階段也已給予瑞德西韋緊急使用授權(EUA)用於這次疫情,台灣現存瑞德西韋儲備量還有8.2萬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