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仇恨的反思(一):國家的仇恨教育

  • 時間:2024-10-09 15:3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仇恨的反思(一):國家的仇恨教育
中國深圳日前發生日本男童遇襲死亡事件,引發民眾對於仇恨教育的反思。圖為中國民眾在案發現場為亡者鞠躬祈禱。(資料照片:AFP)

9月18日,中國深圳發生了一件日本男童上學途中遇刺身亡事件。男童就讀日本人學校,他在上途中被一名44歲男子刺傷了,送院後不治。在今年6月時,一名持刀男子襲擊江蘇省蘇州的日本人學校的校車,當時一名中國女性試圖阻止該男子而不幸喪生,事件中亦有日本孩童和家長受傷。中國官方立場認為,這些事情屬於「個案」,卻引起了很多日本人的憂慮,一些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也感到惶恐不安。

在網絡新聞片段可見,在事情發生後一名深圳市民手捧鮮花前來悼念,他說:「中國老百姓反對仇恨教育,很多人就是長期在仇恨教育下導致這種惡果。」不過,在中國官方多次強調事件屬「個案」的前提下,不可能進行深入的調查而得出一個嚴謹的犯案動機推定。沒有根據可以推斷出這些事件與中國官方的「仇恨教育」的因果關係。

雖然如此,「仇恨教育」的確是值得探討的主題。國族間的「仇恨」,除了粗略簡化地定論這就是歷史種下的禍根,也可以進一步思考仇恨思想是如何被形塑。

中日之間發生的矛盾,與一些正在面臨軍事衝突的國家不一樣,兩國已經超過半世紀來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戰事,二戰之後終於在1972年起迎來邦交正常化。但是,兩國關係數十年來一直處於時好時壞的狀態,比如,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2001年曾因為參拜靖國神社,而引起中國強烈反彈,後來在2005年中國多個城市都出現大規模的反日示威。另一方面,日本反中情緒不斷上升,除了兩國對日本侵華歷史的認知分歧之外,中日對釣魚台的主權爭議引發過民眾示威,最近的日本學童被刺殺事件更讓反中情緒進一步升溫。

這些事件只是把平時埋藏不見的對立情緒顯現出來,部分中國人和部分日本人都對另一方的國族身份心存芥蒂。然而,他們之間不一定面對面發生過衝突,甚至彼此根本素不認識,那為甚麼人們會對陌生人感到憤慨,甚至產生恨意呢?無疑這是來自學習,不論是從家庭、教科書、權威、新聞或社群傳播的資訊,形塑了一個可恨的加害者群體,從而對另一個群體產生一種刻板的想像,這種想像甚至去除了身為人類的複雜性,把歷史罪惡的行為歸因到一整個群體的本性,是一種「歸因謬誤」。

日本侵華的歷史確是中日之間的恨的起點,受害者確實有恨的理由,重要的是,纏綿不斷的恨意,以及恨意產生的行為,會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呢?

回到最開始那位在深圳街頭受訪的市民,他在媒體面前說自己反對政府「仇恨教育」,算是體現了我們以為的「一個群體」裡,其實存在許多複雜的差異性。我們無法以「哪種人」,或「哪幾種人」直接定義任何人。否則,又陷入一種過度簡化的「非人化」思考,去除了每個人都有身為人類的複雜性,如此一來,對群體國族的偏見就會產生,當中包含揮之不去又不理性的恨,以及恨帶來的傷害。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