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灣劇場出大事了!(上)/票房崩跌? 觀眾跑哪裡去?

  • 時間:2024-11-20 18:3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台灣劇場出大事了!(上)/票房崩跌? 觀眾跑哪裡去?
台灣表演藝術界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劇場票房直直落!」,甚至有劇團以「雪崩」來形容,究竟觀眾跑哪裡去了?如何吸引他們再重回劇場敢演出,值得深思。(場館示意圖/取自freepik圖庫)

表演藝術界出大事了!這幾個月,台灣表演藝術界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劇場票房直直落!」 一些團隊更用「雪崩」字眼形容他們的親身感受到現象。扣除疫情爆發階段不算,台灣表演藝術界過去也面臨過幾波低潮,但最近這一波似乎讓團隊感受格外強烈,究竟大環境出了什麼問題?票房真的崩跌了嗎?多年累積的問題在此刻一次爆發,確實有必要好好檢討。

劇場票房受衝擊  觀眾跑哪裡去?

表演藝術界最近的熱門話題,就是許多表演藝術團體紛紛感受到票房嚴重下滑,特別是戲劇類更是讓不少人憂心忡忡。

像是寬宏藝術引進的百老匯東尼獎獲獎作品《搖滾教室》,作品品質好,但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時,幾乎一片空蕩蕩;陳家聲工作室最近重製《黃金人生 Crystal》,原本團隊預期至少應有6成5票房,但結果連5成都不到。口碑同樣相當不錯的活性界面製作推出的韓國授權中文版舞台劇《文雄與秀英》,最後也是賠錢收場;其他包括故事工廠、全民大劇團,也都明顯感受這一波表演藝術市場「冷風」來襲,還有一些劇團紛紛取消既有演出場次,哪怕是像是達康.come的喜劇演出,也坦言感受票房些微下滑現象,就連品牌團隊、或是年度票房冠軍綠光劇團等知名劇團,催票力道也都比過去更為辛苦。


好萊塢破同名電影改編的《搖滾教室》音樂劇,由音樂劇大師安德鲁洛伊韋伯操刀,獲得百老匯東尼獎多項大獎肯定,不過日前來台演出時,票房慘遭滑鐵盧。不少劇場界人士反應,他們根本不知道這齣劇來台灣演出,顯示行銷效果不如預期。 (寬宏藝術提供)

票房不好,大家忙著找原因,究竟觀眾跑哪裡去了?作品好不好,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撇開作品因素,許多表團都認為,下半年活動爆多是很大的原因之一,除了劇場節目,還有一堆巨星演唱會、各種大型展演活動,以及大巨蛋啟用掀起的棒球熱潮,觀眾的娛樂選項變多,甚至出國旅遊,都讓劇團在行銷上大感吃力,也牽動了演出的票房數字。

也有場館人士指出,台灣劇場觀眾主要還是台北為主,現在大家感受節目量暴增,應該是全台各地場館變多,節目跟著變多,但原本觀眾還是以台北為主,不論是台中國家歌劇院或是衛武營,也是積極爭取台北觀眾,加上其他娛樂節目也多了,自然稀釋台北節目的票房。

兩廳院OPENTIX數據也反映出了供過於求的現象。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指出,從他們的售票後台看,並沒有看到「票房崩跌」,反而是節目數量和票房都正成長,「只能說,觀眾成長的速度沒有節目數目多!」劉怡汝說。

活性界面製作負責人陳午明則是觀察到,現在劇團明顯發現「早鳥票失效、口碑失效」,舊的劇場觀眾似乎在流失,但新的觀眾並沒有進來,這是他們最感焦慮的部分。陳午明:『(原音)如果是其他一般的產業,對,就是我們都說不是會有一次看不見的手去調整,就是說供給大的需求,需求大於供給,他們會慢慢走到一個平衡嘛,對,會走到一個平衡,但是我們好像沒有,現在呈現一個很⋯我覺得是一個很逆反的一個狀態,就是供給大於需求,可是供給好像還在變多,然後可是需求,我覺得感受到漸漸在流失,然後那個我覺得大家有個恐怖的感覺是甚至感受到,傳統的劇場觀眾表演是觀眾是這一塊在流失,新的他們沒有進來。』

票價提高且回不去  劇團不可承受之重

劇場票價節節升高也是許多劇場界人士直指這一波票房下滑的「戰犯」,即使是牯嶺街小劇場,現在也會看到出現新台幣1000、1500的價格,讓很多人吐槽,劇場票價越來越高,觀眾根本買不下手。也有人指出,過去1000元的票價,如果看到七、八分品質的作品還勉強能接受,但現在如果票價要2000元台幣,還是同樣看到7、8分的作品,消費者已經不想被當笨蛋了。

但票價提高,背後是反應整體物價通膨,以及人事基本費用提高,對民間劇團來說,如果想要有一定品質的製作,最終就只能反映在票價上,但從大環境來看,票價提高恐怕已經回不去了,對場館來說,因為有公共利益,票價上還可以有所控制,但對民間劇團而言,特別是中小劇團,卻是不可承受之重。

陳家聲工作室團長徐宏愷:『(原音)好玩的事情就在於,我們的票價跟那些場館請來的國際演出票價,我們的貴得不可思議,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麼貴,可是我知道我不收那個錢,我會死啊!對,就是這樣子啊,這個市場真的是我弄亂的嗎?還是誰弄亂的?我也不知道,但是現在我們看起來,如果大家說數字會說話,數字看起就來就是,我《黃金人生 Crystal》這齣戲最貴票價2400 ,跟兩廳院請來的國際團隊是一樣,可是人家在國家劇院演出,這也不是我的劇不好,可是這一比較,大家自然會比較啊,我們在PC HOME買東西,國際大牌跟地方小牌,價格是一樣,就一個消費者來說,我當然去看國際品質的團隊,。』

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張寶慧以自己身例子為例,她是屬於重度劇場觀眾,但因為票價提高,代表出門所有成本提高,以前習慣買2張票,現在就只會買1張票,也不會提早購買早鳥票,而是嚴選口碑再決定。不少劇團工作者也反應,現在要掏錢進劇場,確實會再三考量,畢竟2000塊台幣可以買到的其他娛樂享受更多。

活性界面製作負責人陳午明也認為,票價回不去,非常危險,但劇團真的降不下去,卻也等於把觀眾推出去。

陳午明:『(原音)我們自己很痛苦的事情是,我們自己都知道這實在太貴了,對,但是我真的降不下去,然後我們自己都明白,就是這樣子很危險,就是說現在對大家來說,你要花個2、3千塊去看去看一個晚上的戲,那2、3千塊是半年份的Netflix的訂閱費,可能還更多,所以除出了死忠的觀眾群之外,其他人可能會覺得並不樂意花那麼多錢去做這件事情。』

陳午明認為疫情之後,消費者看起來比較喜歡從事讓自己開心的事,他以周杰倫要在大巨蛋演唱會為例,票價很高,但仍有高達89萬人搶票,說明了觀眾未必沒有錢,有這麼多人願意花4000、5000台幣買一個晚上開心的時間,但這些人可能通通不會選擇看表演藝術,因為周杰倫能賦予的情緒價值可以預期,有熟悉的歌,還能看到有8千萬甚至1億的製作,但進劇場卻常常要賭一賭,就算花2、3千元看一齣戲,可能出了劇場,觀眾還會很生氣自己究竟看到了什麼?

傳統戲曲票房逆勢成長  因為做了這些事

雖然許多劇團都對票房下滑焦慮不已,不過傳統戲曲卻是另一番風景。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指出,雖然比起現代戲劇、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的票價相對較低,但觀眾願意出門特地去看傳統戲曲,就代表有吸引力。她提到,今年台灣戲曲中心自製節目售票率,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達到92.4%,去年一整年也有94%,相比現代劇場,傳統戲曲的票房比起過去,反而呈現逆勢上揚的趨勢。

分析原因,陳悅宜指出,傳統戲曲市場本來就小很多,但因為有明星,戲曲圈觀眾黏著度及忠誠度較高,加上國人每年投入於藝文欣賞的消費預算有限,戲曲觀眾很可能七、八成以上皆花費在欣賞戲曲節目上,藝文消費預算較為集中,這些忠誠的消費力,奠定了戲曲票房的基本盤。

但也因為戲曲市場相對小,陳悅宜強調,更需要小心呵護,尤其台灣的戲曲團隊大多是民間劇團,因此每個環節都得做好,大家一起提升,才能留住傳統戲曲的觀眾,而傳藝中心、台灣戲曲中心的責任,就是透過各種制度,讓傳統戲曲生態環境朝健康的方向發展。例如,他們借用電視圈的帶狀節目概念,企劃不同系列的節目,讓定期舉辦的劇展品牌化,像是傳統經典、新編大戲、實驗小劇場、新秀接班等,彼此市場明顯區隔,藉此吸引不同粉絲族群定期守候搶票,效果都很不錯。

另外,再透過「駐團演訓」、「青年入團」、「民間戲曲劇藝提升」等計畫,為戲曲培育前場演員與後台樂師的接班人才,類型包括人戲與偶戲,以及說唱曲藝等,另一方面也提供舞台讓新秀們有演出機會,全面性協助各團演出品質。


傳藝中心推出「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團演訓計畫」等多項措施,鼓勵新秀跟著大師精進技藝,對於整體傳統戲曲環境發展有很大的正面影響。 (傳藝中心提供)

陳悅宜強調,傳統戲曲要能站上台成為明星,就一定要能唱、能演,這是騙不了人的功力,這也是他們透過各種計畫,鼓勵不管是國光劇團、豫劇團或是其他民間戲曲年輕人,不斷成長,這幾年也確實看到許多新秀冒出頭,成為亮眼新星。

陳悅宜:『(原音)我們會有入團的培育計畫,就是讓演員自己親身跟大師們學,她就在團裏面,差很多,我補助你一半薪資,讓你慢慢成為台柱,另外技藝功力,我們有教,就是團的輔導,那個差別很大。』

人才培育的同時,傳藝中心也積極開發跨界創新作品,並找來戲曲圈的新面孔創作團隊一起合作,陳悅宜說,剛開始也要經歷一段磨合過程,很辛苦,但這幾年逐漸成熟,在尊重傳統戲曲的核心精神下,又帶來創新,反而吸引一批新的戲曲觀眾進場,這些都是帶動傳藝中心節目票房上揚的原因,甚至很多觀眾向他們抱怨,「你們演出的場次怎麼這麼少?」與現代劇場作品因為票房不佳紛紛喊卡的現象,呈現極大反差。

陳悅宜另外提到,明年他們會開始推出新措施,讓小朋友也能喜歡上傳統戲曲,在新生代編劇人才的培育上同樣會加強,鼓勵民間戲曲團體在劇本上下功夫,傳統戲曲市場的發展才能可長可久。

許多劇場人士都同意,傳統戲曲這幾年進步非常明顯,大家不約而同提到唐美雲歌仔戲團,無論從編劇、舞台、演員表現、舞台設計,都看得到明顯提升,即便已經台灣品牌團隊,仍不斷求進步,因此吸引越來越多非傳統戲曲觀眾願意花大錢進場看戲。

傳藝中心所屬台灣戲曲中心自製的節目這幾年品質大幅提高,也帶動票房,這一、兩年票房成績創下歷年新高,顯示只要有好作品,觀眾就願意買單。圖為戲曲中心作品《青姬》。(傳藝中心提供)

台灣劇場票房是否崩跌,或許還需要更多數據仔細分析,但民間表團感受很真實,焦慮也很真實,究竟原本的觀眾跑哪裡去了?為何不進劇場了?都是表演藝術界不能迴避的問題!

延伸閱讀

台灣劇場出大事了!(下)/票房警訊未必是壞事 多年沈痾得正視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