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台灣表演藝術市場票房直直落現象,解方有哪些?劇團、文化部、中介組織、場館可以做哪些事情,一起讓大環境更進步,恐怕是各界都得正視的課題。
今年以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體開始感受到票房壓力,下半年狀況更是糟糕,讓不少原本就已經負債累累的劇團,承受的壓力更大。該怎麼辦呢?陳家聲工作室團長徐宏愷指出,其實喊退場很容易,他轉個身宣布破產,他就沒負債了,但之所以選擇留下,就是因為曾看過前輩們在劇場做出感動人心的作品,自己也想努力看看,因此為了留下來,就只能回頭再繼續檢視自己的作品。
他也強調,即便他的內心淌血,即便知道台灣表演藝術環境很多制度該改善,但他還是正面看待台灣這麼多年來表演藝術市場百花齊放的發展,因為這不是過去大家期待看到的景象嗎?「只是自己的劇團沒有獲得紅利而已。」
徐宏愷:『20年前在念戲劇系的時候,大家就說這個地方沒有前途,發展不起來,可是有趣的是,20年過去了,投入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多,這代表我們有做對某件事吧!它不應該是一個這麼沮喪的事情,我們現在場館會有自已的策展,場館會有自己的旗艦計畫,大家各自有各自發展的目標,每個團隊都試圖把自己的特色抓出來,觀眾現在因為網際網路的關係,因為社群網路的關係,分得很細,各式各樣都有在分,這是好事啊!當然現在感覺起來,想要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跟願意投入時間、金錢來看戲的觀眾,沒辦法等比例的成長,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事情。』
票房警訊未必是壞事 多年沈痾得正視
如何讓觀眾成長或重新再走進劇場,確實是一門大學問。傳藝中心努力維持並擴大傳統戲曲的觀眾的做法值得借鏡,包括人才培育等,就連已經崛起的亮眼新星,都還會針對他們的不足的部分,規劃讓他們跟著資深前輩繼續磨練底子,著眼的就是長遠的觀眾市場,雖然辛苦,卻有助於大環境更健康。相比之下,就映照出現代劇場多年沈痾問題。
像是台灣劇場演員口條不好,已經被詬病許久,一齣戲或一齣音樂劇演出,演員演出水準不整齊,也是常見的事。劇團也總是為了拿到政府的補助和搶場館的檔期,被迫在很短時間內繳出作品,導致作品明明就不OK,仍強推給觀眾。
對此,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就有很深的感觸。她強調,身為場館營運者,一樣要面對觀眾,他們在挑選節目時,不但要叫好、也要叫座,甚至讓一些國外受矚目的作品也有機會讓台灣的觀眾看見,目的也是培養觀眾品味,絕非與民間團體爭利,反而是民間團體要思考是否能接住劇院所培養出的觀眾。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認為,台灣的表團確實應該要把製作作品的時間拉長,好好打磨,而不是還不夠成熟就端出,作為劇場經營者,兩廳院一樣要向觀眾負責,推出好作品。(江昭倫 攝)
劉怡汝也提到,哪怕是陪伴劇團發展作品,兩廳院的立場最終也要求作品要有一定的品質,要能面對觀眾,絕對不是為了陪伴而陪伴。民間團隊還是要回頭思考自己端出了什麼樣「賣相」的作品,讓觀眾願意買單,如果製作規模小,就不要堅持到搬到大的劇場演出,畢竟台灣的觀眾更進步了,要求自然提高。
劉怡汝:『每一個單位都需要檢討的是,我們到底是在滋養這個環境,還是我們是在破壞大家的胃口?這件事情就是說來難聽,可是它就是現實啊,因為我們大量大量大量在趕在這種用1年就完成的這個作品,然後去匆忙地演完結案。如果創業會有風險,創團就是會有風險的,那你就必須要認真地去思考你端出什麼樣的作品,要給一般大眾,那個時候就不能再跟我講說,因為你們場館,就是由政府補助啦,所以你們就衣食無憂,其實我們一樣有我們的壓力,而且我們要負擔責任是會比團隊大,那但是團隊我覺得真的要考慮的是,創團就是創業,所以你的作品必須要有⋯⋯我所謂的賣相,我絕對不敢小看觀眾,賣相絕對不是媚俗。』
躍演劇團的現象級作品《勸世三姊妹》,也被許多劇場界人士拿來當作例子,從最初讀本開始一直走到今日,甚至明年初將挑戰百老匯劇院,也是花了很多時間打磨,從一開始被罵得很慘,到現在一推出就票房秒殺,都說明了好好花時間做好作品的重要性。
劇場票房不好,卻仍有特例,躍演原創音樂劇《勸世三姐妹》叫好叫座,一宣布演出就秒殺,堪稱台灣劇場界現象級劇場作品。(林政億 TeRRy LiN攝影/躍演提供)
躍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指出,他自己也是從《勸世三姊妹》的例子中深刻體會到,孵化一個作品真的需要超級有耐心,但台灣常常作品都還沒有完整就端上桌,久而久之,自然不利市場發展。
曾慧誠:『在產出作品的這一端,大家不應該要急躁,我去美國看到最多最多的就是,他們就是超級有耐心在做產出的孵化。我舉一個例子好了,我去參加他們的新音樂劇的年會,然後我就想說,這些是新音樂劇,那應該就是可能才剛寫不久,結果我看到他們的介紹,大家其實都從,有些的是從2018年就開始寫,所以他對他們來講,他才是到紐約這個主要的平臺給製作人看的一個讀劇哦,50分鐘,其實這個作品已經他已經陪伴大概5、6年,對,那你就會發現說哦,所以他們對待作品的看法是這樣子的。』
另一方面,行銷專業能力也很重要。綠光創藝行政副總監楊佩芬強調,綠光劇團的作品向來就是面對一般大眾,所以得不斷吸引新的觀眾進來,各種方法都要嘗試,包括異業結合、議題宣傳操作;她認為劇團行銷作品時,不能仰賴臨時接案,這是台灣表演藝術界很不好的現象,雖然有些劇團規模小,養不起行銷人員,但至少要找願意長期合作的行銷夥伴,特別是現在的大環境,數位廣告更多樣,要花的心力和金錢只會比以前多、不會少,行銷手段絕對是一門專業,不能輕忽。
不管是面對什麼樣的觀眾族群,都要能一次比一次進步,滿足觀眾,才能持續吸引觀眾掏錢進場看演出。圖為《人間條件8》演出片段。(綠光劇團提供)
健全市場環境 文化部、中介組織不能鄉愿
如果說傳藝中心是推進傳統戲曲產業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反觀現代劇場市場,文化部、中介組織這幾年祭出的政策手段,似乎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以至於進步緩慢,導致面對大環境變化時,劇團競爭力受到衝擊。
活性界面製作負責人陳午明認為,台灣場館都太大了,中小型規模的場館又太少了,為了票房考量,很多製作規模明明適合在中小型場地的演出,卻硬是搬上1千多人的舞台,效果自然打折扣。如何尋覓更多中小型場館,可能也需要大家集思廣益。此外,他也建議是否能透過什麼樣的機制,鼓勵劇團至少有一個作品,能拉長2、3年的製作期,讓作品更完整,也可以避免所有作品都集中爆量演出。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則強調,大家都有各自分工、負起各自的責任,劇場就持續養觀眾,劇團就是要有清楚概念,知道觀眾想要什麼,至於文化部的補助政策更不該雨露均霑,因應大環境的變化,也應該要彈性微調。
劉怡汝:『你文化部在想的,其實是你的補助政策,你千萬不應該雨露均沾,雨露均霑,就是大家分到一點吃不飽,也餓不死的這種事情,這是不應該做的,那你要有計畫地就是你,你那種放2年、3年的計畫,跟那種1年結束,你自己要有衡量,就看著這個產業的狀況,多問一些業內理性的人,去figure out你的補助政策到底怎麼調,它微調有嘛,比如說以前一定要要求你新作,現在沒有了嘛,所以也可以,那我覺得就他們去負責整體大環境的某一個補助政策。』
不少人則提到,雖然現在補助機制已經沒有要求一定要推出新作,舊作重製也可以,但整體而言,所有的補助政策仍舊是鼓勵新作為主,有些機制雖然明言是協助發展,但是如果發展到一個階段仍舊不夠成熟,是否要有退場或改善機制?有劇場人士透露,她看了好幾次孵化階段作品都快嚇死了,之後也沒看到改善,只是又換了另一個孵化作品。
許多劇場人士更不約而同點名國藝會,沒有發揮該有的功能。捌號會所藝術總監林芳宜就提到,國藝會的補助和評審機制必須要有所調整,如果扶持團隊只是扶持他們,卻不在意團體的作品或做法是否持續精進、持續進步,補助這樣的團體,對表演藝術發展意義在哪裡?當評審都不想當壞人,台灣的表演藝術市場怎麼會變好?
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張寶慧則提出另一個急迫性的結構問題。她提到,台灣的表演團隊是屬於非營利組織,但不可否認大家從事是還是某種營利的工作,看起來很矛盾,一方面不得不仰賴政府補助,但又希望朝一定程度的產業化發展。
張寶慧認為,以台灣的市場,劇團的財務結構若只靠政府補助以及票房,是遠遠不夠,畢竟現在製作成本提高,應該想方設法,鼓勵更多企業贊助或投資劇團;她也認為,文策院也應該發揮一些力量,但現在似乎文策院有心,卻找不到好的標的,不知道如何切入。
躍演劇團多年前就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後來開始有意識尋找可以合作的外部對象,很幸運找來了大慕可可,一起合作音樂劇《勸世三姊妹》。躍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說,大慕可可的加入,對他們財務運作上幫助非常大,也讓他們可以花更多時間專注在打磨作品上,他也認同,必須要有更多企業願意支持劇團,對於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才會更正向。
的確,進劇場、劇院看演出,未必一定是大眾生活所需,但如果過往電視、電影都沒有打敗劇場了,現在好萊塢特效電影也都能飛天遁地了,卻還是有人願意走進劇場,看不能飛的表演,代表劇場一定有其他娛樂所不滿足的體驗,但如果表演藝術界的每個環節依舊進步緩慢,整體大環境進步就會緩慢,那麼或許市場票房最糟的階段還沒有到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