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最後一輪談判今天(25日)起一連7天在韓國釜山登場。環境部也比照剛落幕的COP29(Conference of Parties 29)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派遣觀察團到釜山蒐集最新資訊,並在部裡成立戰情中心,即時掌握第一手觀察。環境部長彭啓明也強調,將據此修定台灣新的減塑里程碑。
聯合國環境大會2022年決議制定「全球塑膠公約」,以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來因應全球日趨惡化的塑膠污染,並於25日起在韓國釜山展開第5輪、也是最後一輪的關鍵談判,包括170個聯合國成員國代表團、31個國際組織,總計3,500人將於未來7天針對大會主席提出的32條草案及附件內容展開討論。
環境部長彭啓明也比照COP29派出產官學代表組成觀察團,親赴大會現場蒐集最新資訊,同時責成資源循環署在環境部8樓成立戰情中心,並在大會第一天上午關注開幕致詞後,下午就與人在釜山的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退休教授樊國恕連線。
彭啓明指出,台灣從2002年起率先在7類場所推動購物用塑膠袋和免洗餐具減塑後,2018年又針對購物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和免洗餐具等4大塑膠用品,分別制訂在2020年、2025年以及2030年的減塑或限塑里程碑。只是隨著「全球塑膠公約」即將出爐,而且預期減塑的範圍還將擴及包裝、產品設計和廢棄物管理等面向,屆時環境部也勢必需要重新修定新的減塑里程碑。彭啓明說:『(原音)如果有一個很明確的公約開始的話,勢必影響到我們包含產業、甚至我們的生活型態,就要做出很大的改變。所以未來塑膠公約在這個周末如果完成之後,我們希望配合這個公約的內涵,明年提出一個台灣自己新的減塑里程碑!所以在這個塑膠公約結束後,我們會來進行公眾的討論,甚至配合「循環經濟促進法」希望明年可以送到立法院來審議、做廣泛地討論。所以塑膠公約對我們台灣的減塑,會是一個很大的變革,我們希望可以讓資源循環獲得更明確的藍圖!』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則表示,戰情中心將於28日邀請產學研舉辦座談會,並將於閉幕隔天,也就是下周一向國人報告會議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