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夯看」主題講座,今天(7日)邀請兩代香港作家陳慧、梁莉姿,展開跨世代對談。陳慧談及,閱讀是個「有時差的東西」,要長大才會知道許多經典到底在講什麼,所以兒少時期奠定的基礎很重要,如同火鍋的「湯底」;梁莉姿則透露,當年會從事寫作,是以為寫作可以維持生計,還能夠「發達」,後來才知道這全是「美麗的誤會」。
閱讀時差 成長後啟發
64歲的陳慧與30歲的梁莉姿,在台北國際書展以「香港閱讀 書寫台灣」為題,進行跨世代交流。陳慧表示,長大後發現,原來閱讀是一個有時差的東西,有些書讀完,真的是很多年之後才知道在講什麼,就像小時候讀唐詩也是如此。陳慧:『(原音)閱讀就是一個這樣有時差的東西,但是就是在少年時期看了這些經典,好像就是我們去吃火鍋,那個湯底很重要,我們就有了這樣的「湯底」。』
聽到梁莉姿小時候會看一些文學雜誌,陳慧說,以前她沒有特別看文學雜誌,但雜誌的存在對她而言很重要,因為她人生頭一次拿到稿費,就是向雜誌投稿。
梁莉姿也回憶自己的投稿歷程,她提到,真的也是要長大後才會發現「整個世界的體制是怎麼運作」,她在中學時候的投稿,其實都跟文學非常沒有關係。梁莉姿:『(原音)我其實開始會寫作的原因,真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我是以為寫作可以「維生」,還可以「發達」。』
徵文賽常勝軍 從開心賺獎金到體察意識形態
她回憶,當時在香港有許多學生徵文比賽,不少機構因為獲得相關補助,就舉辦徵文活動,並訂定和自身機構相關的主題,所以會寫到關於校園樹木、百善孝為先、尊重老人等主題的作文;她說,一開始只是想試試看,結果發現好像都沒人要參加,所以她只要參賽,基本上都可以拿到前三名,就能得到2千元到5千元港幣不等的獎金,這對一位中學生來說,是非常好賺錢的途徑,因為她一年可以領到10幾個獎。
梁莉姿:『(原音)我在中學畢業的時候,因為這些參加過的投稿徵文比賽的獎金,我已經存了幾萬塊港幣,所以我當時以為原來當作家是可以賺錢的耶!(陳慧:沒有沒有!你其實應該去做廣告。)對,我真的選錯了,選錯了!』
當時原本充滿優越感的梁莉姿,到中學快畢業時卻也察覺,一直參加這類的徵文比賽,好像只是在「服務」那些主辦活動的協會和機構,但其實她有自己的故事要講,那她的故事在哪裡?
梁莉姿:『(原音)但你其實後來才會發現,這一切其實很殘忍的,他並不是支持或欣賞你的文字價值,他欣賞的是他需要你去支持他的意識形態和主題性,換言之,不是你,其實也可以有別人,他們看見的並不是你這個人的本身和創作,而是你的文字有多好的去幫他潤飾、美化跟強化那個主辦單位或是那個機構的東西;而我想要說,這個東西在現在香港更普及了,更多的比如說一些非常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協會、愛國主義的東西,都會更強的運用在這個方面。』
陳慧則提到,香港「回歸」這個詞,她到今天還是感到抗拒的,當時她在香港的商業電台工作,電台的人對這些用字更是敏感,因為那時從80年代以來,他們都是講「交接」,怎麼10幾年過後,變成「回歸」,「交接」與「回歸」,聽得出來在情緒上是不一樣的。陳慧:『(原音)到1995、1996,就突然變成「回歸」了,「回歸」它是一種好像是他非常有感情的一個,這一個感情是怎麼來的?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如何「書寫台灣」 故事給予啟發
談到「書寫台灣」,陳慧指出,她在台灣花了好幾年時間,才覺得自己可以寫下和台灣有關的小說或書籍,並在幾個月前發表最新著作《小暴力》,談論一件在台北發生的故事。
陳慧:『(原音)我覺得我們看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事情,我們還是有一個跟台灣人很不一樣的觀點,這個是我不要去改變的,我是怎麼寫都寫不出來在台灣成長的記憶,我是沒有的,這個是寫不出來的;但是,我是可以把一些東西指出來給你看,是可能你在這邊生活了20年、30年,你沒有看見,你覺得它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但是我就可以跟你說,它不應該是這樣子,它不對,這個事情是不對的。』
梁莉姿則分享,小時候在圖書館讀到的故事,好像都在灌輸你一些非常具價值觀的道理和判斷,告訴你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她從小就質疑和懷疑這樣的情形,所以延續到日後的寫作,她不會在故事裡給予讀者答案,故事該給予的是啟發、該給予的是更多的問號,這是她這幾年在寫作上最大的觀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