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北國際書展圓滿落幕,今年書展盛況超乎出版界意料之外,不少出版人認為,書展人潮與買氣再次證明:「閱讀確實需要撩撥!」此外,今年國際版權會議多達400多場,國際版權人士不僅對台灣書籍感到興趣,同時也在書展上連結亞洲地區版權人士,台北國際書展作為亞洲版權交易的重要節點平台,或可成形。
買氣超乎預期 證明閱讀需「撩撥」
在今年台北國際書展開幕之前,多數出版社都認為今年人的人潮和買氣恐怕就是持平,不好也不壞。沒想到6天展期下來,共吸引57萬人次,各出版攤位買氣相較去年,幾乎都有2到3倍成長,文策院集結各家出版社的台灣漫畫館銷售成績也較去年增加3倍;就連首次在書展強調新書不打折的獨立出版聯盟專區,營業額也爆炸成長將近50%,出乎意料之外。
三采文化業務部協理孟致豪表示,他們的出版社客群中,親子是主要對象,今年書展適逢寒假,加上紅包效應以及門票全額抵用,對他們是一大利多。他也提到,他們在書展期間舉辦更多活動,讓作者與讀者見面,有效帶動銷售。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也坦言,今年買氣成長2成至3成,完全沒料到,他也觀察到,讓讀者與作者在書展上相遇已經成為台北國際書展一大特色,往後只會多不會少,也證明了閱讀確實需要「撩撥」。趙政岷:『(原音)大家願意接觸書,一年一度來接觸書也沒關係,可是只要你願意接觸書,我覺得平日就會回到書上面。蔡康永的例子最典型,吉本芭娜娜推的是《吹上奇譚》,可是蔡康永一念《廚房》裡頭的〈月影〉那一本書,《廚房》就賣到缺貨,《吹上奇譚》就缺貨,吉本芭娜娜兩、三本書都缺貨啊,所以書是需要靠撩撥的,書展是撩撥閱讀的一個重要的管道、重要的活動。我是覺得那個熱情可以被呼喚,就是說你到書展來,你跟作家相處,你跟書相處,你跟那個出版品相處,那個回溫,會回溫。』
獨立出版聯盟書區策展人陳夏民也認為,書展本來就是提供人與書、人與創作者重新相遇以及現場互動的場域,只要能吸引讀者來,即使當下沒買書也沒關係,說不一定哪一天就有感覺,只要願意來逛書展,他們都非常歡迎。
文策院助攻 亞洲版權交易平台有機會成形
除了熱絡的買氣市場,今年台北國際書展還有另一個「市場」,就是國際版權洽談相當熱絡,書展外賓和國際買家團的交流,成為今年書展另一番風景。
文策院院長盧俊偉指出,他們累積幾年經驗之後,加上去年參展法蘭克福書展,從互動過程中,找到真正對台灣感興趣的國際版權人士,邀請他們來參加今年書展,不只書展上一對一的媒合,也安排買家參訪一些指標的文學據點,像是童書書店、台灣文學基地等等,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台灣出版產業的熱情,增加他們對台灣出版的認識與了解,效果很不錯,今年書展國際版權會議就多達417場,較去年成長一成。
台灣知名國際圖書版權經紀人譚光磊也在個人臉書提到,書展的fellowship活動最重要是外賓之間彼此的連結,文策院從去年起主辦的書展買家團,應該是目前全球規模數一數二,且有參訪和導覽的 fellowship,從今年大家彼此熱絡互動來看,營造「大家都來,所以大家都在」的環境,過往只敢偷偷作夢,想不到今年圓夢了。
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也深有同感,指今年來台的國際版權人士不只買台灣的版權,還有機會與日本、韓國、東南亞的版權人士交流,讓台灣有機會成為小型法蘭克福書展,有機會扮演亞洲版權交易的節點,只要來到台灣,就有機會不只了解台灣,也了解亞洲。
莊瑞琳:『(原音)所以我覺得對歐美的這些出版社來說,其實他來台北國際書展這一趟,他不只是要買台灣的書,見台灣的出版社,對他來說,台北國際書展慢慢地有那一種,就是他是可以來見到整個亞洲市場各國出版社的這個可能性,所以他會來這邊見到韓國的、日本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或者是印尼等等這些各國的出版社,所以我經常在我們的那個business center裡面,除了是台灣出版社跟他們開會以外,還會看到他們彼此之間也會開會。比如說我問了,不管是法國還是英國、西班牙等等的,很多人他們都是第一次來到台灣,第一次來到台北國際書展,那問他們為什麼要來?他們就說他們正在思考亞洲題材的可能性,嗯,也就是說我覺得台北國際書展未來是很有可能,不只是代表台灣或者是台北在辦國際書展嘛,我們其實應該還可以更能夠作為整個亞洲市場的節點的這種可能。』
莊瑞琳也不諱言,春山出版的《臺灣漫遊錄》因為獲得202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翻譯文學大獎,在國際出版界受到矚目,很自然成為這次國際版權人士聚焦台灣一個很重要的介入點,透過《臺灣漫遊錄》打開了他們對台灣的想像。
莊瑞琳強調,外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吳明益先前《單車失竊記》入圍曼布克獎、以及陳思宏《鬼地方》打進國際出版市場,再到《臺灣漫遊錄》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都讓國際人士開始有機會透過這些外譯作品,接觸到台灣文學,這是非常重要的起點。
莊瑞琳:『(原音)推廣外譯,有一個是經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涉及的是這2個國家的出版人如何互相理解,如果今天初步的互相理解沒有完成的話,事實上他非常難購買這本書的版權,因為通常每一本書,它一定有它在地的那個文化的脈絡,所以其實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語言,它基本上還是有障礙的,所以我覺得這時候這些專業人士自己互相的交流以及想像,這裡面,台灣的哪些書對西班牙的讀者來講,對英國讀者來講,對法國的讀者來講,哪些是具有普遍性?它可以經由某一種,就是翻譯跟包裝,它可以重新進到國際舞臺,所以我覺得這這當中其實涉及的是這些專業人士互相的一個交流跟討論。所以我覺得,如果未來台北國際書展可以豐富自己這個角色的話,那麼其實台北國際書展對於出版界的想像,就不只是零售市場而已。』
文策院今年帶來國際版權買家團參加台北國際書展,不只買台灣書,更與亞洲其他國家版權人士相遇,版權會議多達400多場。 (文策院提供)
電子書閱讀器大賣 電子書人口成長可期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不只書的買氣增加,各家電子書閱讀器狂賣也成為一大話題,幾乎每一天攤位都人滿為患。
對於電子書閱讀器的熱銷現象,出版社都樂觀看待,代表市場逐漸成熟,誠品也加入電子書市場,博客來甚至推出了自有品牌閱讀器,百家爭鳴。
雖然多數出版社認為,電子書閱讀器熱賣是否代表電子書市場就會爆炸性成長,仍有待觀察,不過確實讓一些出版社可以有更靈活的策略面對出版市場。
獨立出版「逗點」創辦人陳夏民就樂觀看待。陳夏民:『(原音)因為今年很多平台都加入電子書了嘛,連誠品都在開始賣,然後博客來也有閱讀器,那我覺得這是蠻好的,因為對於創作者來講,我們在做內容的時候,接下來就可以有更有策略性,有一些東西可能就考慮的就不是紙本,那紙電同步這種事情而已,我可以先出電子書,或者我只出電子書,我先把某些成本先回收進來,那我再看人家不要再做其他打算,當這一些平台更普及,大家也開始在用了,那我們反而就可以去用這樣的普及性去創造更多的內容,或者是去調整一些市場上的策略,覺得蠻好的。』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的盛況,雖然依舊無法掩蓋閱讀風氣下降的事實,今年出版產業是否能就此回溫也不無疑問,不過對於如何吸引讀者重新把目光放在書籍的手段,確實帶來一些啟發,電子書人口的成長也可以期待。另外,隨著台灣逐漸有更多外文翻譯作品在國際上受到矚目,只要有更多台灣作品、台灣作家經由外譯被看見,台灣文學在國際出版地圖上就有新的風景,未來台北國際書展扮演的國際版權交易比重份量,自然會大大增加。

今年電子書閱讀器在書展上大賣,成為熱門話題,意味電子書人口成長可期。(江昭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