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2024日本寫真協會國際獎的台灣攝影家沈昭良,近日在也趣藝廊推出《漂流》序曲攝影展。將這十年來他用鏡頭,透過象徵或指涉的人文、地理景觀,再加上視覺的編輯,梳理台灣內部關於國族認同、人權、原住民族、生態環境等議題,呈現台灣家國命運的多重樣貌。
《漂流》系列是沈昭良繼STAGE(舞台車)系列之後,從2015年啟動的十年計畫,並於也趣藝廊以《漂流 (序曲)》的初步個展形式面對公眾。15日開幕式上,現場湧入爆多人潮,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從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淇瀁、執行長李文珊、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華梵大學校長李天任、文化部代表等,氣氛熱絡。
沈昭良說,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從安靜的地景中,找到影像最純粹的力量,同時他也一直在思考台灣議題。他指出,從地圖上看,台灣像一條船,但是它會用緩慢的動力,在海面上漂流尋找下一個方向,這是他對台灣自己國家的印象。
《漂流》系列是沈昭良從2015年啟動的十年計畫,透過象徵或指涉的人文、地理景觀,再加上視覺的編輯,梳理台灣內部一些關於國族認同、人權、原住民族、生態環境等議題,呈現台灣家國命運的多重樣貌。(江昭倫 攝)
這樣的印象也來自於過去幾十年來,不管經歷怎麼樣的政黨輪替,台灣內部紛爭一直都在,有些待解決、有些沒辦法解決,國家也和人民的命運綁在一起,這就是台灣的現況,因此他希望在這樣的基礎上,透過攝影、透過地景去描繪或建構他感受到的台灣,《漂流》系列就是由此而來。《漂流》序曲展覽也只是呈現一小部分的作品而已。沈昭良:『(原音)從殖民的議題,包括我們的國族的問題,我們國家的認同問題,我們族群的問題、原住民、人權、居住正義、環境能源、政治、開發,然後甚至冷戰喔,我剛剛講的這些名詞呢,都在我未來的《漂流》裡面,所以今天其實各位看到漂流是我們未來的漂流的攝影集裡面的1/5而已。』
沈昭良也以自己在展場留下的一段話為例,敘說他《漂流》系列的創作的想法:「每當我身處在視覺意義上,足以連結國家歷史與處境的近乎『絕景』時,我除了難掩內心的起伏與激動,也更加感同身受,多舛波折成為一個國家與人民,淬煉心智與宏觀視野的過程,以及面對內部分歧與待解糾葛時的困境與守望。」
沈昭良說,就像展覽入口處一張拍攝台東海邊路斷了的畫面,指希望通常伴隨著困境和困頓,當我們來到海邊發現沒有路時,卻可以想像,當我們跨越這個海洋,我們連接的是另一個更寬闊的道路。沈昭良認為,某種程度這就是台灣的未來,也是生活在台灣的人的命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