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福聯盟今天(17日)發布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結果顯示過半國中生對未來感到壓力,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比例是未感受到相同壓力學生的2倍,出現焦慮、失眠等身心症狀的比例更高出3.5倍。調查也發現另一個造成情緒困擾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社群,37.7%的青少年存在社群媒體沉迷問題,這些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的比例是非沉迷者的近2倍,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可能性更高達3倍。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持續惡化,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自殺已成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隱憂日益加深。為進一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現況,兒福聯盟進行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並於17日公布結果。
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校園中逐漸浮現,有16.4%的學生每週超過一次感到情緒低落,等同於平均每班有2至3名學生有相關困擾。國中生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包括易怒(13.6%)、緊張(12.6%)、過度憂慮(12.1%)、害怕(10.0%)、無法控制焦慮(9.8%)及難以放鬆(9.5%)等。這些情緒問題進一步引發生理症狀,有近1成學生面臨每週超過一次入睡困難(9.2%)與頭痛(8.8%)等問題。
兒盟指出,進一步追查情緒問題的根源,現代學生不減反增的升學壓力已成為無法忽視的關鍵因素。調查發現,有一半學生會擔心自己的未來(50.1%),近半數(46.2%)因決定未來升學或就業感到巨大壓力,更有近4成(39.1%)會給自己壓力以達到未來目標,而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比例是其他人的2倍,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情形更高達3.5倍。
除了課業負擔,過度依賴社群媒體的現象同樣令人擔憂。根據兒盟過去調查,台灣國高中生每週平均花費35小時在社群媒體上,相當於每天超過5小時。數據顯示,37.7%的青少年存在社群媒體沉迷問題,他們出現情緒困擾的比例是非沉迷者的近2倍,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可能性更高達3倍。
兒盟表示,父母的陪伴與支持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但調查顯示僅64.3%的國中生認為自己能輕鬆與媽媽溝通心事,爸爸更僅有50.4%;也只有不到半數(46.6%)的國中生表示自己能與家人討論問題。
兒盟提出4項呼籲,包括政府應擴增線上輔導資源、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定期檢查,並鼓勵家長要陪伴孩子運動,兒盟也釋出孩子可以使用的各項免費資源,期盼共同為青少年營造支持的友善環境。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